客观来说,贺若弼抓住战机,一举渡江成功,是有功劳的。可是,杨广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很不满意贺若弼擅自行动,这为贺若弼日后被害埋下了祸根。
贺若弼渡江以后,立即攻占了京口,生擒了南陈刺史黄恪。陈军见隋军已攻破长江天险,人心惶惶,军无斗志,有六千多人投降。贺若弼好言安抚,全部释放。隋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有一军士自己花钱买百姓的酒喝,就被贺若弼下令斩了。百姓们纷纷归附。
贺若弼马不停蹄,挥师西进,攻击南京。南京城中的南陈皇帝陈叔宝,闻讯后大惊,急令老将萧摩诃率军迎敌。萧摩诃是南陈名将,所带兵马是贺若弼的数倍,占有很大优势。可是,陈叔宝自作孽,他趁萧摩诃出战之际,竟然把他的爱妾抢入宫中,致使萧摩诃心寒恼怒,无意作战,结果陈军大败,萧摩诃束手就擒,投降了隋朝。
在贺若弼与萧摩诃交战之际,韩擒虎趁机从西路攻入南京,活捉了陈叔宝。等贺若弼赶到南京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贺若弼见韩擒虎轻松攻占南京,俘虏了南陈皇帝,立下大功,心中不服,口出怨言,与韩擒虎争功。两人相互对骂,甚至拔出剑来,闹得不可开交。
贺若弼率先渡江,并消灭了南陈主力,立有大功。杨广却认为,贺若弼擅自出战,违反了军令,要将他军法处置。幸亏杨坚宽容了贺若弼,亲自接见他,赐给御座,褒奖其功,提升他为上柱国,封为宋国公,食邑三千户,任命贺若弼为右领军大将军,不久又升为右武侯大将军,并赏给他大批金银财宝。
贺若弼受此殊荣,觉得实现了父亲的遗志,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开始骄横起来。他自认为功劳巨大,功劳在群臣之上,常常以宰相自居,言行也不那么谨慎了。
后来,高颎、杨素都担任了宰相,官职在贺若弼之上。贺若弼大为不满,常对人说:“这两个人,不过是饭桶而已,凭什么身居高位?”杨坚听了,很不高兴,把贺若弼斥责一番。
贺若弼由于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大臣们纷纷弹劾他。于是,杨坚下诏,免去他的官职一年多,作为惩罚。
贺若弼不思悔改,仍然认为自己功大才高。有一次,杨广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都是良将,相比之下,谁更优秀呢?”
贺若弼回答说:“杨素是猛将,但不是谋将;韩擒虎是战将,但不是统帅之才;史万岁只是个马上将军,更不是大将之才。”
杨广又问:“那么,谁是大将之才呢?”贺若弼默不作声,半天才说:“那就靠您慧眼识才了。”贺若弼的意思很明显,只有他自己,才是大将之才,别人都不如他。杨广觉得贺若弼骄傲自大,心中不悦,他继位以后,就逐渐疏远了贺若弼。
贺若弼更加不满,他完全忘记了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告诫,时常口出怨言,乱发议论。杨广知道以后,心中恼怒,并对他起了猜忌之心。
公元607年,贺若弼跟随杨广去塞北巡视,到了榆林。杨广搭了一个很大的帐蓬,召见突厥启民可汗及其属下首领,设宴热情款待他们。
贺若弼见了,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必要这么铺张,去讨好这些突厥人,便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私下里议论杨广的过错。
有人报告了杨广,杨广大怒,以诽谤朝廷罪,下令将贺若弼、高颎、宇文弼处死。杨广处死三个大臣,根本原因是为了铲除异己,但贺若弼出言不慎,让杨广抓住了把柄,也是有教训的。贺若弼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舌头上。
可见,一个人不论官职多高、功劳多大,都要慎言慎行,谨防祸从口出。
与贺若弼同时渡江灭陈的韩擒虎,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因此,韩擒虎不仅生前身居高位,富贵荣华,而且死后到了阴间,还继续做官,甚至当上了阎王爷,命运真够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