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新视角读隋书> 28、贺若弼死在舌头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8、贺若弼死在舌头上(1 / 2)

贺若弼死在舌头上

有个成语,叫做祸从口出。意思是说,如果说话不谨慎,就容易惹祸。现实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事情,隋朝名将贺若弼,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隋书》记载,贺若弼,是河南洛阳人,鲜卑族。贺若弼出身将门,少年时候就很有名气。他武艺高强,擅长骑射,同时又有文才,受到人们称赞。因而贺若弼十分自负,与人交谈时,常常慷慨激昂,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贺若弼的父亲叫贺若敦,当过北周的金州刺史,是北周名将,屡立战功。贺若敦也很自负,爱发议论,管不住嘴巴,结果得罪了权臣宇文护,被宇文护陷害处死。

在刑场上,贺若敦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我立志平定江南,可惜无法实现愿望了,希望你能继承我的遗志,踏平江南,为国立功。”贺若弼含泪答应了,并发下誓言。

贺若敦知道儿子与他有同样的毛病,说话十分随意,又嘱咐道:“我是因为出言不慎而死的,你一定要接受我的教训,不要祸从口出。”贺若弼流着眼泪,也答应了。

贺若敦仍然觉得不放心,让人找来一把锥子,亲手把儿子的舌头刺出了血,再三告诫他,一定要管好自己的舌头,凡是对自己不利的话,千万不要乱说。

后来,周武帝诛杀了权臣宇文护,开始重用贺若弼。贺若弼跟随名将韦孝宽,攻克了淮南、寿阳等数十城,夺取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立下了不少战功。贺若弼因功升迁为寿州刺史,成了朝廷重臣。

周武帝对太子宇文赟不太满意,管教甚严。大臣乌丸轨私下里与贺若弼议论,认为太子不能身担大任,贺若弼也有同感。于是,乌丸轨便向周武帝奏明此事,说:“我和贺若弼都认为,太子不是帝王之才,恐怕会误了国家。”

周武帝把贺若弼召来,想当面听听他的意见。贺若弼猛然想起父亲锥刺舌头之事,没敢说实话,违心地说:“太子的德望一天比一天高,我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错。”周武帝听了,默默不语。

事后,乌丸轨责备贺若弼。贺若弼说:“非议太子,这是要掉脑袋的大事,我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教诲,所以不敢随便议论,怕招惹祸端。”果然,宇文赟继位以后,杀掉了乌丸轨,贺若弼却平安无事。

公元581年,杨坚废周建隋之后,就有吞并江南的志向,想找一个有勇有谋之人,经略长江北岸,做好灭陈的准备。高颎推荐了贺若弼,说:“朝臣之内,文武干才,没有人能比得上贺若弼”。于是,杨坚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率军镇守长江北岸。同时,又任命韩擒虎为庐州总管,与贺若弼共同经略江北地区。

贺若弼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想起能够实现父亲平定江南的遗志,心情十分激动。他给好朋友寿州总管源雄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诗中说:“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意思是说,最怕功劳簿上,没有你我二人的名字。

贺若弼在任期间,按照朝廷的总体部署和对陈政策,一方面积极备战,整顿兵马,训练部队,筹措器械和物资,做好伐陈准备;另一方面,采取麻痹敌人和疲敌策略,尽量不引起南陈的警觉和防范。贺若弼还向朝廷献上了十条灭陈计策,获得了杨坚的赞赏。杨坚为了鼓励贺若弼,特意赐给了他一口宝刀,使得贺若弼更加热血沸腾。

公元588年年底,杨坚觉得时机成熟,出动五十一万大军,以杨广为元帅,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隋军兵分八路,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方向,大举进攻南陈。

灭陈战役首先在长江上游和中游打响,目的是牵制陈军主力,而隋军的主攻方向,则是在长江下游。在长江下游,由贺若弼和韩擒虎率领的两支精锐部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准备强渡长江,东西并进,直捣南陈都城南京。贺若弼和韩擒虎两人,都担负了重要的使命。

公元589年1月,长江上游和中游打得热火朝天,长江下游却悄无声息。元帅杨广一直没有下达渡江的命令,他在等待最佳的时机。贺若弼却等得不耐烦了,他苦心经营江北数年,等的就是这一建功立业的时刻。

贺若弼心中焦急,天天盼着杨广下达渡江的命令,后来,他实在按捺不住了。有一天,天降大雾,机会十分难得,贺若弼不等杨广下令,就擅自率领所属的八千兵马,趁着浓雾,一举渡过了长江。杨广得知以后,十分生气,但已成事实,也只好命令韩擒虎随后渡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