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的长孙晟
有个成语,叫做以夷制夷,意思是说,利用敌方的矛盾和力量,克制和打击敌人。这种策略能够事半功倍,但难度很大,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和计谋才行。
以夷制夷的名词出现较晚,但在实践中,很早就有人使用过。隋朝时期的长孙晟,就是善于运用以夷制夷策略的高手。
《隋书》记载,长孙晟,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官宦世家。长孙晟生性聪慧,喜欢读书,涉猎文史,又喜爱武艺,擅长骑射,属于文武兼备。当时北周尚武,许多贵族子弟都弓马娴熟,但每次比赛,没有人能够胜过他。
长孙晟十八岁那年,担任了司卫上士,官职不大,也没有出色的表现,因而人们都不了解他。唯有杨坚,见到长孙晟以后,赞叹不已,拉着他的手,对众人说:“长孙郎武艺超群,胸中又有奇策,日后必定会成名将的。”长孙晟比杨坚小十岁。
杨坚辅政以后,为了与突厥和亲,将千金公主嫁给了突厥可汗沙钵略。杨坚为了炫耀,专门挑选了数十名文武双全的人,组成送亲使团,任命长孙晟为使团副长官,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
突厥沙钵略可汗是个英雄人物,自命不凡,所以,他对其他使者都不屑一顾,唯独对长孙晟青睐有加,称赞不已,经常与他饮宴、交谈、游玩、打猎,关系十分密切。
有一次,长孙晟与沙钵略外出游玩,忽见天空两只大雕飞着争食。沙钵略给了长孙晟两支箭,笑着说:“您能射落它们吗?”
长孙晟只接过一只箭,看准角度,弯弓发射,“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一齐跌落下来,近前一看,原来一箭射穿了两只雕。沙钵略吃了一惊,众人也都惊呀不已,十分佩服。这就是成语“一箭双雕”的来历。
沙钵略见长孙晟箭术精妙,更是喜欢,他把贵族子弟召来,拜长孙晟为师,向他学习箭法。这样,长孙晟在突厥收了不少徒弟,人缘很好,名气也很大。
长孙晟完成送亲使命后,本应该返回隋朝,可沙钵略舍不得让他走,再三挽留,竟留他住了一年多。在此期间,长孙晟对突厥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部落情况都摸得很透,了如指掌,同时与许多部落首领建立了友好关系。从此,长孙晟成了隋朝为数不多的突厥通。
杨坚篡周建立隋朝,戮杀周室宗亲,引起突厥强烈不满。千金公主更是悲愤交加,请求丈夫出兵,为她报仇。沙钵略可汗召集属下第二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四大可汗,调集四十万大军,南下攻击隋朝。
杨坚听说突厥来犯,立即调兵遣将,准备御敌。长孙晟去见杨坚,详细讲述突厥的情况,他一边说着,一边画出了突厥的地形地貌,指出哪里可以进兵,哪里可以扎营,哪里可以埋伏,都一清二楚。杨坚很高兴,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长孙晟还对杨坚说:“突厥内部很不稳定,矛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借用他们的力量,来削弱和瓦解敌人。”杨坚很是赞同,命长孙晟负责此事。
长孙晟接受了任务,马上行动起来,他知道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人,都与沙钵略可汗有矛盾,于是分别派出使者,去搞离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