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扫平江南
元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使得大元江山摇摇欲坠。元朝朝廷已经腐朽衰落,无法扑灭起义烈火,失去了对南方的统治,只好收缩战线,把主要兵力撤到北方。朱元璋趁此机会,扫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进一步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策略,又广招人才,经过近十年的辛苦努力,建立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大片根据地,兵精粮足,势力强盛,他便开始对外用兵,谋取天下。
公元1358年,朱元璋召见儒生唐仲实,让他为自己详细讲解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等有为帝王,是怎样平定和治理天下的。朱元璋从小没有读过书,做和尚时学了一点文化,但他胸有大志,后来刻苦学习,此时已经粗通文史了。朱元璋决心效法前贤,开创一个新的朝代。
朱元璋召集谋士武将们,商议如何扫灭群雄,统一江南。当时,江南除了朱元璋以外,还有张士诚、陈友谅的势力比较强。张士诚割据江浙,与朱元璋地盘接壤,此前经常发生战争,因而多数人主张先灭掉张士诚,只有谋士刘基默不作声。
刘基,字伯温,浙江温州人,著名政治家。他精通兵法、天文、数理,胸有智谋,人莫能测,被誉为张良、诸葛亮式的人物,尤其在小说戏剧中,刘伯温被神化了。
朱元璋见刘基不说话,便主动征求他的意见。刘基不慌不忙地说:“依我之见,应该先打陈友谅。陈友谅占有两湖和江西之地,貌似十分强大,但他刚刚弑主自立,人心不齐,军心不稳,正是消灭他的好机会”。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
刘基又献计说:“陈友谅野心勃勃,素有觑觎天下之心。我们可以设下计策,诱敌深入,一举就可以将他击败,先削弱他的实力。”
朱元璋很高兴,便与刘基、康茂才等人商议,设了一个圈套。康茂才与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陈友谅,说南京空虚,可以发兵来打,他做内应。
陈友谅果然有吞并朱元璋之心,他曾经与张士诚相约,双方夹击南京,平分朱元璋的地盘,如今见信后喜出望外,认为是天赐良机,于是调集兵马,准备攻打朱元璋。
公元1360年,陈友谅亲率大军沿江东进,攻打南京,结果在南京城郊的龙湾中了埋伏,陷入重围。陈军没有防备,死伤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乘坐小船侥幸逃脱,仓皇西逃。朱元璋五路大军乘胜追杀,攻占了陈友谅的采石砚、太平、安庆等许多地方。此次战役,重创了陈军主力,陈友谅势力由强转衰,为彻底消灭陈友谅创造了条件。
第二年,朱元璋亲率大军西征,长驱直入,抵达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军士气低落,江州很快被攻破,陈友谅被迫逃往武昌。朱元璋乘胜进军,又夺取蕲州、南昌等地。饶州、建昌、龙兴的守将对陈友谅心怀不满,皆不战而降。陈友谅败局已定。
陈友谅却不甘心失败,在武昌建造了数百艘大船,船高数丈,分为三层,船上能跑马,俨然为庞然大物,在当时属于先进巨舰。陈友谅又整顿兵马,扩充军队,准备与朱元璋决一死战。
公元1363年,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乘坐大船,气势汹汹地扑向南昌,企图收复失地。但南昌守军顽强抵抗,陈军连攻三个月,却不能攻破。朱元璋听说以后,亲自率军前去救援。陈友谅听说朱元璋来了,撤除对南昌的包围,向东驶入鄱阳湖,准备迎战。于是,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