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宗先明后暗
元惠宗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三十七年,实际执政三十年,在元朝历史上当皇帝时间最长。元惠宗前期比较贤明,但后期却昏聩怠政,贪图享乐,致使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最终葬送了大元江山。
元惠宗称帝时只有十四岁,他采取韬光养晦策略,暗中培植亲信,扩大势力,七年之后,一举铲除权臣伯颜,掌握了大权,随后报了父仇。这显示出了元惠宗深沉机智的性格和明智的策略。
元惠宗亲政以后,励精图治,勤政廉明,选贤任能,尤其是重用脱脱等贤臣,废除伯颜时期旧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对缓解社会矛盾、挽救危局产生了积极作用。
元惠宗在精心治国的同时,潜心学习汉文化。元惠宗出身坎坷,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也没有接触过汉文化。他在静江流放期间,有幸认识了大圆寺的秋江长老。秋江长老见他聪明伶俐,十分喜欢,教他学习《论语》、《孝经》,元惠宗这才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启蒙教育。
元惠宗对汉文化很感兴趣,他当皇帝以后,本来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可权臣伯颜反对汉化,禁止蒙古人学汉文,元惠宗不敢公开学习,只能偷偷地看一些汉文书籍,因而他的汉文化水平不高。
元惠宗亲政以后,知道要想治理天下,不懂汉文化是不行的,于是加紧补课。元惠宗请名儒入朝讲学,读四书五经,并练习写字。每天散朝以后,其他人都走了,元惠宗把近臣名儒留下,给他讲儒学典籍。元惠宗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到日落西山。
当时讲学的名儒叶衡,留下了一首诗歌:“水晶宫殿柳深迷,朝罢千官散马蹄。只有词臣留近侍,经筵长到日轮西。”意思是说,散朝之后,朝臣都走了,只有近臣留下来为皇帝讲学,常常讲到日落。可见,元惠宗学习汉文化是十分认真和刻苦的。
在脱脱任丞相主持朝政期间,朝廷井然有序,元惠宗不用很费精力。脱脱辞相之后,继任的几位丞相能力一般,元惠宗只好亲自上阵,直接处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