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大臣们语言更是犀利,说铁失一伙大逆不道,穷凶极恶,他们今天能够杀害元英宗,明天也能刺杀别的皇帝,邪恶不除,必为后患。这话戳中了泰定帝的软肋。
面对群情激愤,泰定帝翻了脸,下令将铁失等政变骨干全部诛杀,把参与政变阴谋的五个宗王削去爵位,予以流放,铁失一伙的势力被一网打尽。元英宗临死前说得没错,铁失一伙确实不得好死。铁失等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竟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泰定帝一举诛灭乱党,平息了民愤,也得到人们拥护。可是,泰定帝并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甚至连他统治的天下有多大,都不清楚。泰定帝在京城没有根基和势力,他相信和依靠的,都是从漠北带来的旧臣,对原来的蒙古贵族和汉人大臣,全都保持着警惕,不敢放手使用。
泰定帝从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出发,对元英宗的新政全部予以推翻。泰定帝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不想有什么作为,因此,他的两个年号,分别叫泰定、致和。但朝廷弊端不解决,社会是不会安定平和的,反而会使各种矛盾更加激烈。
泰定帝自幼长在漠北草原,不熟悉汉文化,甚至听不懂汉话,自然不会重用汉人,汉族大臣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汉族大臣向泰定帝提出了许多条建议,泰定帝一条也不采纳。
后来,泰定帝逐渐感觉到,治理由汉人为多数的大元朝,不懂汉话是不行的,于是也开始学习汉文化。可是,汉文化不是那么好学的,何况泰定帝已经三十多岁了,力不从心。泰定帝表面上也尊儒,在宫中开设讲堂,请名儒到宫中讲解儒家经典。不过,泰定帝根本不知道儒学为何物,更谈不上按照儒家思想治天下了。大元朝有这样一个文盲皇帝,自然就衰落下去了。
泰定帝自幼过着游牧生活,只知道放牧羊马,不熟悉农耕,更不懂得发展经济。偏巧这个时候天灾不断,水灾、旱灾、蝗灾、地震频发,粮食歉收,各地爆发饥荒,人们饥寒交迫。可是,泰定帝对此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元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南粮北运,元仁宗、元英宗为了缓和南方矛盾,逐步予以减少。可是,泰定帝时期又大幅增加,而且创造了元代的最高纪录。江南民众不堪重负,反抗之势又起,云南、四川等地也发生少数民族起义,元朝进入了多事之秋。
泰定帝在任五年,由于他缺乏治国能力,又不懂得汉文化,致使自元仁宗以来推行的汉化和新政全部夭折,改变了元朝正常的发展走向,反而有些倒退,致使经济社会停滞不前,各种矛盾激烈尖锐,大元王朝进入了衰落和混乱时期。
公元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病逝,时年三十六岁。
泰定帝死后,各种矛盾开始爆发,发生了元朝历史上著名的两都之战,大元王朝乱成了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