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读元史-41、元朝也有“苏武”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新视角读元史> 41、元朝也有“苏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1、元朝也有“苏武”(1 / 2)

元朝也有“苏武”

苏武是西汉的大臣,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却始终宁死不屈,留下了“苏武牧羊”的著名故事。苏武被誉为民族英雄,其爱国主义精神被历代传颂。

在元朝,有个汉族官员奉命出使南宋,被囚禁十六年,也是始终宁死不屈,经历与苏武差不多。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郝经。

郝经是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学世家。郝经生于金末乱世,从小跟着父母四处流离,日子过得相当艰难。战乱给郝经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他十分渴望能够过上和平生活。

郝经家贫,却很有志向,刻苦读书,十二岁那年,就通读了儒学典籍,其学问和品行,得到人们称赞。郝经长大以后,拜理学大师赵复为师,潜心学习理学,成为一代名儒。

忽必烈在金莲川开府,广招天下英才。忽必烈听说了郝经的名声,派人去请,郝经却不肯来。忽必烈不甘心,第二次派使者去请。郝经见忽必烈确有诚心,终于答应了。

忽必烈见到郝经,十分高兴,马上就向他询问经国安民之策。郝经讲了一通儒家学说,并详细阐述了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劝忽必烈推行仁政。忽必烈感到很新奇。

郝经主张四海一家、天下一统。但他厌恶战争,反对用武力统一天下,而是希望通过推行儒家思想,用仁义实现统一。因此,郝经反对“华夷之辨”,主张各民族平等,四海之内皆为一家。

在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华夏民族和其他民族,而华夏文明比较先进,影响巨大,所以,有不少人视华夏民族为正统,而把其他少数民族通称为夷族。其实,这是中国古代的陕隘民族主义。

在历史上,许多有政治远见的人,都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说过,四夷之人,如同枝叶,形同一体。郝经认为,四海之内,各民族同为一家,不一定汉人政权就是正统。郝经判定正统的标准是儒家思想,谁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谁就是正统。郝经的观点,自然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赏,但忽必烈对郝经不用武力统一天下的主张,却觉得幼稚可笑。

在蒙哥发动大规模伐宋的时候,命忽必烈率东路军攻击两淮和荆襄地区。郝经极力反对,他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治理北方上,推行仁政,革除弊端,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实现北方大治,然后再靠仁义收服江南,统一天下。忽必烈笑了笑,没有理他。

蒙哥伐宋遭遇重大挫折,他自己也死于钓鱼城下,西路军被迫返回北方。忽必烈在东线作战顺利,已经包围了鄂州,因而不想立即撤兵。郝经力主撤兵北返,回去继承汗位。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派人送来密信,说阿里不哥正在筹备登位,让忽必烈急速返回。

南宋负责鄂州保卫战的,是权臣贾似道,他见蒙哥已死,有机可乘,便主动遣使议和。忽必烈正好顺水推舟,撤兵走了。贾似道回到朝廷,大吹大擂,说他指挥有方,打得蒙军大败而逃。南宋朝廷对贾似道大加褒奖,提升他为宰相。

忽必烈回到北方以后,在汉族士大夫们的建议下,抢先宣布继承汗位,占据了有利态势。阿里不哥不服,兄弟俩打了四年内战。在此期间,忽必烈的主力部队在漠北作战,他担心南宋趁机在背后捣鬼,便派郝经为使者,南下杭州,与南宋议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