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必烈统治漠南汉地期间,刘秉忠极力主张用汉人办法治理汉地,被忽必烈所采纳。刘秉忠亲自主持邢州、关中的汉治,选拔官吏,制定政策,精心督导,使推广汉治取得明显成效,为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取得统治地位、建立元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秉忠经常向忽必烈灌输以儒学治国思想,劝他以收服民心为头等大事。刘秉忠随忽必烈出征的时候,力谏制止杀戮和抢掠。忽必烈听从了,多次下达军令,禁止士兵滥杀和掠夺。
大蒙古国自建立以来,一直没有年号。公元1260年,忽必烈当了大蒙古国的第五任大汗。刘秉忠建议,按照汉人政权的制度,应该设立年号。于是,忽必烈建年号为“中统”,有中华开统之义。后又取《易经》中“至哉坤元”之义,改年号为“至元”。
公元1271年,鉴于大蒙古国已经分裂,在刘秉忠等人的建议下,忽必烈将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此开创了元朝时代。
刘秉忠等人按照汉族政权的模式,为元朝制定了政治体制、典章制度、朝廷礼仪、官僚机构、官职名称等,甚至连朝廷官员的服装、俸禄,都是由刘秉忠等汉族士大夫们制定的。所以,元朝与汉人政权几乎没有区别。
公元1266年,在建元前夕,刘秉忠与张柔、段桢一起,受命在燕京规划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新城按照汉族风格建造,工程浩大,被称为元大都。元朝建立以后,将都城迁到这里。元大都奠定了今北京市的基础。
刘秉忠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著名文学家。他文学功底深厚,诗词文章、散曲乐府,无不精通,被称为元初北方文坛代表性人物之一。刘秉忠的元词,寄情咏物,脍炙人口,深受人们喜爱。刘秉忠号称藏春散人,经常以吟咏自乐。
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主要谋士之一,屡献计策,深受忽必烈信任。刘秉忠处世慎密,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和待人,清心寡欲,不慕富贵权力,衣食简朴。他跟随忽必烈以后,很长时间仍然穿着僧衣,也不要任何职务,而以布衣之身参与军国大事。直到后来,刘秉忠才担任了光禄大夫、太保职务。
公元1274年,刘秉忠无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十分悲痛,对群臣说:“秉忠跟随朕三十余年,对朕忠心耿耿,屡出奇谋,言无不尽。秉忠学问之高深,计策之高明,世人都不清楚,只有朕知道。”
忽必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后来,刘秉忠又被追封为常山王。
后人在邢州建有三文贞公祠,祭祀籍贯邢州的三大名相魏徵、宋璟、刘秉忠。三人谥号都是“文贞”。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