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中华世纪谈> 424,第二次鸦片战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24,第二次鸦片战争(2 / 2)

1857年,英法联军五千多人到达广州,以战争威胁,要求叶名琛十天内出面谈判。

叶名琛这家伙挺有意思,“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英法联军占领清军炮台,焚毁清军舰船,将炮口对准广州城。叶名琛只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布置防守,不做任何战争准备。

据说叶名琛亲自摆沙盘扶乩,得到八仙吕洞宾回复:“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放下心来。但是他没想到十五天之后等来一个最后通牒。

英法联军限他24小时内答复他们的要求,否则就要对广州发动进攻。

叶名琛相信神仙能保佑他平安无事,仍然置之不理。

两天后,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发动进攻,轻松攻陷广州,冲进衙门抓走了叶名琛。

叶名琛这人倒是挺有骨气,即使身陷囹圄也坚决不向洋人妥协。他甚至不肯吃英国人的食物,活活饿死。

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百姓试图反抗,但被洋枪洋炮击退。从此,英法控制了广州。贸易也恢复了。

英法迫使广州政府成为他们的傀儡政府。叶名琛被捕时已经升为两广总督。广州巡抚的位子给了一个叫柏贵的人。柏贵在英法联军杀进广州后宣布投降。洋人告诉柏贵,你继续做你的巡抚,但有什么事要及时跟我们汇报。他们安排了一支警卫队贴身“保护”他。柏贵识时务者为俊杰,对洋人唯唯诺诺。

英法通过柏贵和清廷谈判,旧话重提要求修约。

咸丰恨英法逼死朝廷命官强占广州,拒绝和英法对话,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英法说你不理我我理你,坐着炮舰北上天津,要求进京谈判。天津想拦,英法“匡匡”几炮就把大沽炮台轰塌了。咸丰无奈,只得让人去和洋人谈判。当时清朝正和太平天国打得热闹,咸丰不想节外生枝。

清朝和英法又签了个《天津条约》,主要是增加两倍的通商口岸,尤其是长江两岸的城市,另外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

美国没参与英法联军,但他是最惠国,清朝答应英法的条件他也能享受,等于搭了顺风车。

俄国也跟着起哄架秧子,以战争威胁,不仅得到最惠国待遇,还强迫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因谈判在黑龙江瑷珲城举行而得名)。通过《瑷珲条约》,老毛子攫取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中俄两国“共管之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在“内乱外患交迫”之中的清朝外患未平,内乱又起。恢复了元气的太平天国重启对清朝的攻势。

太平天国在内乱之后人心涣散,士气大跌。石达开出走又带走一半精兵,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兵趁机聚拢过来,包围了南京。但英法入侵给了太平天国喘息的机会。太平军逐渐恢复了士气和元气。

李秀成率兵反击清军,再次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打破了清军的包围圈。

李秀成别看年纪不大,很能打,有勇有谋。

而清军最善战的主帅曾国藩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湘军失去了主心骨,无心作战。

曾国藩回家守孝也是清廷逼得。曾国藩的湘军在实战中越战越勇、越战越强,战斗力明显高于八旗军。咸丰担心汉官汉军的崛起会影响满人的统治,一直对曾国藩、对湘军限制使用。曾国藩气不过,上书朝廷要求回家守孝。朝廷乐得同意,顺势接收了湘军的指挥权。

但是湘军跟新帅不合,战斗力发挥不出来。在太平天国大反攻时,奉命增援安徽的六千湘军跟太平军在三河(安徽合肥肥西县)爆发激战,结果全部被歼。

不过太平天国在分裂之后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几个胜仗还不足以让他们重新崛起。双方总的态势还是处于僵持状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