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天津,迫清廷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因为修约,也就是英法等国要求修改之前跟清朝签订的条约。
英国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了个《南京条约》,增加一些通商口岸。但除了上海,其他几个新开的口岸因为交通问题根本没法贸易。
上海是英国人比较得意的一个新口岸。上海守着长江口,交通便利。其他新开口岸就不行了。英国人能从海上把货运到口岸,但是要从口岸销往中国内地可就不那么便利了。中国商人一般不往这来。清朝政府又不许洋人往内地走。这些口岸就白瞎了。
广州是老口岸。但因为百姓的抵制,英国人进不了城,这个口岸用不了。合着英国人忙乎半天还是一个口岸,跟战前一个状态。
英国人想修约,再增加一些口岸。但是条约是两国政府签字认可的,无故修约等于毁约。于是英国人想到一个办法,利用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相关条款“合法”修约。
《望厦条约》里有这么一条:“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也就是说,条约在执行中发现有不妥之处,认为需要稍微变通一下,也要等十二年后两国本着公平原则酌情办理。在《黄埔条约》里也有类似条款:“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这两个条约的确规定了美国和法国享有提出修约的权力,但这跟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前面没有提到的中英《南京条约》的一个附件:《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又叫《虎门条约》。这是一个相当于实施细则的东西,里面有这么一条:“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也就是俗称的利益均沾。你答应别人什么条件也得让我享受。
所以英国人在十二年期满之后拉上美国、法国去找清朝修约。
但是清朝不认为条约有什么不妥之处,不同意修约。条约没说你们提什么条件我都得必须答应啊?
碰了一鼻子灰的英国人回去后不肯善罢甘休,上报政府要求再次开战,以武力胁迫清朝修约。但英国这会正全力以赴打克里米亚战争,跟俄国争夺“圣城”耶路撒冷,脱不开身。这事就放下了。
等英国打完欧洲战争又来跟清朝谈修约的事。清朝依然不同意。
英国于是寻找借口开战。
就在这时广州发生了“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商船的名字。这艘船原本是中国商人的船,被海盗劫走后弃之海上。后来有人拾到这艘船便把它卖给一个香港人。香港那时已经是英国人在管理。这个香港人在英国人那里领了为期一年的商船营业执照开始跑运输。一年后,亚罗号在广州被原主发现。原主报警后招来警察,那时叫捕快。捕快上船调查,扣留了船上的船员。
船长当时没在船上,得知船员被带走,马上报告了英国领事馆。这家伙不仅说广州警方粗暴执法还编瞎话说捕快把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扯下,踩了几脚。
领事要求广州马上放人并且道歉。广州巡抚叶名琛答应放人但不同意道歉。你们船上根本没挂国旗,我上哪踩去?并且这艘船的执照已经过期,根本不算是英国船,不能再挂英国旗。你们对这艘船也没有管辖权。
英国人正憋着找茬开战,哪听叶名琛解释,一心要把事情闹大。他们派军舰炮轰广州,逼叶名琛道歉并答应英国人自由出入广州。叶名琛拒不妥协。
因为英军炸毁、烧毁民房激起民愤。广州百姓烧了英国在城外的商会作为报复。
英国人终于找到了开战借口,开始向中国调兵。
英国拉上法国人一起向中国宣战。法国因为“马神甫事件”正在跟清朝交涉。
所谓“马神甫事件”是一个法国神父偷摸跑到广西传教,结果涉嫌强奸妇女被当地官府抓起来杀了。这事按照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来说双方都有错,法国人不能进中国内地。中国地方政府不能审判法国人。法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的保护,犯事只能受法国法院的审判。
不管怎么说,清朝跟法国也发生了外交纠纷。英国趁机拉拢法国联手武力敲诈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