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顺治好汉学,带动满人汉化。顺治崩,康熙继位。索尼、鳌拜等人辅政。
1661年,顺治死了。
顺治亲政时13岁,死时24岁。
传说顺治其实并没有死,而是辞职不干,出家当和尚去了。他的爱子爱妃先后去世让他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看破红尘,放弃皇位,跑去五台山出家了。清廷为了掩盖皇帝出家的丑闻,假称顺治死了。后来康熙多次巡幸五台山,其实就是去探望他爹去了。
实际上,顺治的确是想出家来着,但被人死拉硬拽拦下了,找了个替身替他出家。没过多久,顺治感染天花死了。但是清廷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公布顺治的死因。民间觉得顺治死得蹊跷就怀疑顺治没死,而是出家了。
顺治出家是清初四大疑案的第一案,至今仍有争论。但多数人倾向于顺治得天花死了。
满清人来自天寒地冻的东北,来到相对温暖的中原后水土不服,对于中原流行的各种瘟疫尤其是天花病毒缺乏抵抗力,很容易中招。顺治的爱子爱妃就是得天花死的。顺治保不齐就是被爱子爱妃传染。
在古代天花就跟现在的非典一样无药可治,全凭个人体质去扛。扛过去就过去了,落一脸麻子;抗不过去就完了。顺治历来体质较差,骨瘦如柴,加上连失爱子爱妃伤心过度,身体更加虚弱,感染天花后没几天就死了。
顺治在位期间,满清基本占领了中国,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顺治进入中原后接触到汉文化,很快就成为汉文化的粉丝。他在多尔衮当政时期无事可做,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对孔子、儒家产生了极大兴趣。
多尔衮死后,他开始亲政。那时战争已经进入尾声。顺治认为这是进入教化阶段的时机。以前的野蛮血腥的手段尽量不要用了,拉拢人心才能在中国扎稳脚跟。
顺治令人编辑出版了很多多书,诸如《顺治大训》、《资政要览》、《通鉴全书》、《孝经衍义》,让臣民学习贯彻,希望臣民们做忠臣义士、廉臣良吏、孝子贤孙,帮他推行教化而不是严刑酷法。
他执政期间特别在意臣子的诚实和廉洁品格。
出了问题不藏着掖着,坦白交代,实话实说,顺治对这样的人会宽大处理。隐瞒说谎就是欺君。欺君是大罪。
有一年乡试(地方会考)出现舞弊案。有人揭发考官跟考生串通作弊。考官收受贿赂,甚至公开索贿。
顺治知道后下令严查,让考上举子的考生进京复试。复试没通过的考生一律流放宁古塔(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县)。涉及科场舞弊案的考官包括监考的、判卷的一律砍头。
舞弊案涉及的地方很多、考官很多、考生很多,处罚之严厉震惊全国。之后再没有人敢在科场舞弊。
他派出巡按(删去6字)下到地方考察官员,告诉他们官吏贪污受贿一个铜板也要揪出来严肃处理。没想到巡按下去不久,顺治就接到地方官员的举报信,说有巡按贪赃枉法,谁给了贿赂就给谁好评,谁不肯贿赂他就给差评。顺治闻之震怒:我精挑细选的巡按竟然就是贪官。他非常重视,亲自参与审案。结果证实举报信所说属实。他下令斩了那个巡按,并且把他得了贿赂给好评推荐升职的人全部降职。
顺治对行贿受贿非常厌恶也非常敏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辙。明朝灭亡不就是因为皇帝怠政、官员贪污腐败吗?他不想犯同样的错误。
清朝从顺治起没有出现一个怠政的皇帝,都是非常勤政。因为皇帝勤政,清朝贪污腐败问题相比明朝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