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外一章,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1 / 2)

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是怎么产生的?

上古实行井田制,一家百亩田,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大家都是中农,自种自吃,既不用租别人的土地,也没有富裕的土地租给别人。后来出现土地买卖,有人卖地,有人买地。买了地,地多了,就成了富农或地主。卖了地,地少了甚至没了,就成了贫下中农。

农民为什么要卖地呢?

可能是手头紧,急用钱,比如遇到天灾人祸;也可能是不想种地了,想换个行当,比如卖地换钱当做启动资金去搞工商业;也可能是好吃懒做、经营不善、被人追债、让人巧取豪夺……什么可能都有。

比较常见的是遇到天灾。

农民靠天吃饭,遇到灾年,没了收成,没了吃的,不卖地还能想出什么辙?一车良种保春播,秋收两捧煮一锅,老老少少七八口,要不卖地怎么活?灾年的粮价飞涨,原来几钱、几十钱一石的粮食能涨到几百钱、上万钱。家底不厚的农民只能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换一口粮食。

如果政府救灾及时到位,百姓日子还好过些。有些仁慈的皇帝会在灾年下令减免税赋,调拨粮食赈灾,借给种子。但有时候皇帝认为灾情不重就让农民自己想办法克服。

《汉书?食货志》说:“今农夫五口之家,……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这么点收成刨除一家吃喝和日常花销所剩无几。“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如果遇到天灾,收成不好甚至颗粒无收,政府又不体恤百姓的困难仍然横征暴敛,上午下达的征收任务,晚上就要交齐,百姓不得不半价急售家里的存粮,没有存粮就去借高利贷,即使利息高一倍也顾不得了。之后的日子怎么过呢?实在没辙了只能卖房子卖地,卖儿卖女。

不过滑稽的是,政府把责任推到商人头上。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放高利贷,收购农民的房屋土地。“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商人卖高价把农民的钱赚走,放高利贷把农民的土地得了去,农民只能四处流浪。似乎没有商人的话,农民就能安居乐业温饱不愁了。官府的横征暴敛反倒不算事了。

商人不种地为什么要买地呢?

因为在那时候没什么理财手段,财富保值增值的最好办法就是买地。

商人以前也是农民,卖了地,拿着卖地的钱作为启动资金转入工商业,后来赚了钱又把地买回来。以工商致富,以农业守富,这是那时人们常用的理财之道。买了地自己不种,租给那些没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以收取租金,既能保值又能增值。土地的收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红利。这种理财方式跟现在的储蓄吃息、买楼出租没什么两样。

有钱人也不止商人。致富的可能性多的很。有人勤劳致富;有人立了战功得了赏赐;有人有门祖传的手艺能捞外快。就跟现在的富人一样,各人有各人挖到第一桶金的办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