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饥荒年月,于成龙自己的生活,也贫困到了极点。
于成龙到歧亭不到半年,各地大旱,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揭不开锅了,生活非常艰苦,经常在家里吃糠咽菜,厉行节约,省出来的一点银子,全部捐给穷人。
歧亭受灾最为严重,哀鸿遍野、饿殍当道。九螺山村的金石家里揭不开锅了,虽然他原先富甲歧亭,也是有身份的人,但是今天断炊了,无钱买米了,无奈不得不打起家里仆人张元的主意了,就逼着张元拿五个银元为自己赎身,张元的积蓄只有两个银元,把两个银元给了主人后,实在拿不出钱了,金石就将仆人张元告到了二府衙门。于成龙接案后,详细审理,弄清了原因,他对主仆二人说:“赎身本不是主人的本意,是主人穷急了,逼着仆人赎身的,现在仆人付不起全部的钱,主人也没有能力退还已付的钱,那就由本府替你们办吧。”他从自己的俸银中拿出仆人所欠的数额,偿还给主人,既替仆人赎了身,也让主人有能力渡过灾年。
张元有了自由身后,在岐亭一个养鸭厂找到了活干,一个月能赚到一只鸭子的工钱。他来这儿干到快一个月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五日,快过年了,他把第一个月的工钱领成一只咸鸭给于成龙送去,这时候正巧于成龙的大儿子于廷翼和小儿子于廷元来到岐亭陪他过年,于成龙再三推辞,无奈张元恳切,推辞不过,于成龙只好收下了。
那年的新年,于家父子过得其乐融融,两个孩子,帮老爹整理家务,换洗衣被,修缮房屋,再做几顿可口的家乡饭吃。于成龙本来想把那只咸鸭当成年夜饭,但想起家里的老母和妻子刑氏,他觉得还是让孩子们回去时带回去,算是对老母亲的一点孝心。
在这个新年,于成龙作成《除夕》诗:“四壁音容惨,忽焉思故乡。老妻知岁事,料得一家忙。谁念居官者,只身唯雪霜。幸儿伴我侧,谈笑且开觞。只恐倚门望,凄然憾夜长。”
过了初一过十五,十五过了,儿子廷翼就该回乡了,家里除了这只张元送来的咸鸭外,再没有任何贵重的东西了,于成龙把那只咸鸭从碗厨里拿出来,放进了廷翼带来的那只提包里,廷翼看到父亲把这只咸鸭给他放了进去,说什么也不肯带。自从来到岐亭,他看到父亲的生活非常艰苦,过年了,他们没有吃过一丁点肉末,父亲不舍得吃,原来是想给老家带回去,廷翼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和日渐苍老的脸颊,眼泪不知不觉从眼眶里涌了出来,他说:“爹,这只鸭子是岐亭的百姓让你补身体的,看你现在这么虚弱,是该好好补补了,家里生活还好,你不必惦记。”于成龙让儿子带回去,儿子让留下来给父亲补身体,推辞不过,廷翼拿来一把刀,把咸鸭一分为二,更咽着说,“这半只我带回去给奶奶和母亲尝尝,这半只给你留下来。”于廷翼就带着半只鸭子从岐亭回乡。
这件事被当时来找于成龙的当地百姓撞着了,很快就流传到岐亭百姓的耳朵里,大家便给于成龙取外号为“于半鸭”。还编了四句歌谣:“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
于廷翼走后,从歧亭到麻城都遭遇到几次大旱,颗粒无收,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于成龙号召:“勿使一民饿死!”一边通过官府的方式,开仓粜米,赈济灾民;一边四处奔走,劝谕富豪人家慷慨解囊,买米赈济。于成龙自己,也把平时节约出的银子捐献出来,买谷买米,救济穷人。
歧亭杏花村有位名叫梁梅的世家子弟,家道中落,生活艰难。到这年八月,家中彻底断炊,老婆孩子啼饥不已。这位梁梅的拘于身份,不好意思外出讨饭。于成龙知道后,买稻谷两石,给梁梅送了过去,以解燃眉之急。
于成龙做正五品的官,一年俸禄才八十两银子,总这样捐助别人,自己的生活可怎么办呢?饥荒严重的那些天,他自己也穷得揭不开锅了,不得已,把自己平时乘骑的一匹骡子卖了十俩银子,换得白米,一刻功夫就分给了饥民,只留下一点点,主仆们勉强度日。但是,这点米太少,不够蒸干饭,只能熬成稀饭,而稀饭又吃不饱肚子。于成龙就亲自把舂米剩的糠皮炒熟磨碎,稀饭快熟时撒进去,熬成粥充饥。好在他素能吃苦,平时粗茶淡饭,青菜豆腐,土豆萝卜习以为常,现在加点糠添稠,也能挺得过。
他吃糠粥,仆人当然也要吃了。有时客人来了,没有好饭招待,便一起吃糠粥,这样“于公粥”名声就传出去了,而且越传越远。
有一回,朋友来访,见了糠粥不肯吃。于成龙笑着说:“这糠粥啊,在贫穷人家是家常便饭,在官吏则是稀罕物。我是很喜欢吃的,改天到你家,你要不给我煮糠粥,我一定要罚你出钱赈济灾民。”
还有位叫鲁晟的黄冈籍举人,是京城太学生,此番回乡探亲,听到了“于公粥”的美名,很想尝尝。
这天,鲁举人起了个大早,专门从黄州乘船赶到歧亭,风风火火跑到府衙,也就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光景。可是门房说,于知府已经下乡去了。他感到很失望,踯躅着不愿离去。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