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之谜
公元1722年,当了六十一年皇帝的康熙驾崩,享年六十九岁。康熙功绩巨大,威望崇高,因而尊其庙号为“圣祖”。对于康熙之死,历来就有自然病死和被谋害两种说法的争议。
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成为清朝第五位皇帝,被称为雍正帝。雍正的寿命不长,当了十三年皇帝就死了。他在位时间虽短,却是清朝皇帝中争议最多的一个。雍正从登基到死亡,都存在许多争议。人们议论纷纷,许多文学作品更是大加渲染,使得雍正皇帝充满了神秘色彩。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德妃。雍正属于庶子,但他被皇后佟佳氏认作了养子。因此,雍正也算是嫡子,从小待遇就比其他庶出的皇子高一些。
雍正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五岁入尚书房,拜张英为师。张英是著名大儒,官任内阁大臣兼礼部尚书,儿子是清朝名相张廷玉。在名师张英教导下,雍正“品行端方,学术醇正”,文学功底深厚,年龄不大,就创作了《春日读书》、《夏日读书》等许多诗歌。
雍正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四处巡视,还奉命办理一些政务,经历锻炼。雍正十五岁去曲阜祭孔,十八岁随父征讨噶尔丹,后又随父巡视永定河、黄河、淮河等,并负责对水利工程进行验收。康熙皇帝对雍正悉心培养,二十岁时封他为贝勒,参与朝政。
雍正胸有智谋,工于心计,城府很深,平时寡言少语,与兄弟和大臣们关系都不满,很少树敌。著名大臣李光地称赞他:“才德兼全,大有作为”。李光地是内阁大臣兼吏部尚书,深得康熙皇帝信任,他的话,对康熙会起作用的。另外,隆科多、年羹尧等大臣与雍正关系十分密切。
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宫中展开九子夺嫡大战。雍正自然也觊觎太子之位,但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钻头不顾腚,而是十分小心,行动诡秘,表面上宣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没有夺嫡之意。这自然会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和好感。
雍正经过冷眼观察和缜密思考,认为皇子夺嫡皆不能成功,于是他独出心裁,请求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皇帝大为惊讶,对雍正刮目相看。康熙皇帝在复立胤礽的同时,封雍正为和硕雍亲王,使他在诸皇子中地位达到最高。这个时候,康熙大概已经产生了传位于他的想法。
胤礽再次被废以后,康熙皇帝不再提立太子之事,变得像神经质一样,严厉处罚请求立太子的大臣。太子之位空缺,皇子们再次发起争抢,活动最厉害的,是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祯。只有皇四子胤禛,表面上依然不动声色,只是在暗地里拉拢朝廷重臣。
康熙皇帝已经年老,他表面上不提立太子,但肯定在认真考虑继承人问题,并且仔细观察着诸皇子的表现。这个时候,康熙心里可能已经有了主意,打算把皇位传给四子胤禛了。康熙成竹在胸,所以不再提立太子之事了。
公元1722年10月底,康熙到南苑行猎,感到身体不适,返回北京西郊的畅春园。从11月7日到13日,康熙病情日渐沉重,最终驾崩。
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召七个皇子和大臣们前来,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康熙口述,由大臣隆科多记录,留下遗诏,命胤禛继承皇位。
《康熙遗诏》一式四份,用满文、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现分别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和台湾故宫。另外,在西方还有英文版的《康熙遗诏》,是由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带到伦敦出版的。
从以上官方史料记载来看,雍正继位是正常的、合法的。可是,自从雍正登基以后,就出现了各种传言和大量野史笔记,说雍正是阴谋篡位,并且毒死了康熙皇帝,后世有些学者也持这种意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雍正登基议论纷纷,形成谜案。
有的史书说,雍正为人阴险,手段毒辣,他表面上不竟争太子之位,千方百计取悦父亲,暗地里却与隆科多、年羹尧等人结成死党,欲图不轨。隆科多是雍正的亲娘舅,当时担任禁军统领,负责保卫康熙安全。
雍正见康熙没有让他继位的意思,反而青睐十四子胤祯,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掌握兵权。胤祯虽然是雍正的同母弟,但两人关系不好,是雍正抢夺皇位的强大对手。雍正感觉通过正常渠道难以继位,便与隆科多密谋,准备采取阴谋手段篡夺皇位。
康熙在围猎时受了风寒,在畅春园静养。康熙能够打猎,而且得病后没有回皇宫,说明病情不重。当时,胤祯率大军在青海作战,大臣和皇子们也不在康熙身边,只有隆科多一人随行护驾,下手比较容易。
康熙虽然患病,但饮食如常,可隆科多进献一碗人参汤之后,就病重昏迷了。雍正事先伪造了康熙遗诏,等康熙昏迷后召众皇子和大臣前来,由隆科多宣读遗诏。康熙很快死去,雍正便堂而皇之地继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