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键盘侠?
“键盘侠”,英文是keyboardman,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占据道德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源于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的时评。
“键盘侠”亦可衍生为平时躲避社会群体,一旦脱离人群独自面对电脑敲键盘或用手机进行网络评论及聊天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谈笑风生,对社会各个方面评头论足。易盲目跟风,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由于“键盘侠”与“喷子”的概念相似点众多,所以两者的概念基本混淆,“键盘侠”可以是“喷子”,“喷子”也可以是“键盘侠”,以下我将把两类人群统称为“键盘侠”。
“嘴臭”文化和“键盘侠”有着一定的渊源,通常表现在在某一点争论不过时,就会被拿出来使用。
现如今的网络世界一直这样,到底是路人不上网还是网民不出门已经无从论证,但能知道的是网络上的戾气一直以来都很重,“键盘侠”由此成为了一个十分受人歧视的群体——当然,并非歧视就不是,有的人不知不觉在做着键盘侠。正如我现在,看到这段文字的你或许也会觉得我是个键盘侠。这里我澄清一点,我也背负了成为“键盘侠”的命运,只要是上网的人,除非向来不发表任何言论,否则都难逃此劫。
“键盘侠”这个群体,微博、贴吧等等主流的平台上出现得是最多的,几乎是随处可见。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因为一些根本没必要亦或是根本没结果的事情争论许久,尽管有时会升级到报地址等等情况,但到最后往往也只是不了了之。
就比如余涟曾经参与过的那场“多喝热水到底有没有用”的争论,就可以引来一大帮人的讨论和冲突。更别提“世界上真的存在龙吗?”“中医和西医哪个更管用?”“男人是否应该养女人?”这样的话题了,某些人总是表现出某些部位并没有发育完善的样子,然后引来他人的抨击,然后再抨击回去,从而引起更多的争论——当然,事到如今我也没有想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次的故事是源自“剥皮”案之后近三个月,当时正值夏季,罪犯自称“脑洞”。而这次的案件则是“脑洞”针对这些“键盘侠”所展开的一场场“脑洞秀。”
2017年6月1日,儿童节,晴。
c市的夏天是出了名的闷热,甚至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梗:两个c市的人可以很快变成好朋友,因为他们只需要一起出门走走,那他们很快就熟了。这个笑话其实很冷,但作为生活在c市的人,我看到却还是笑出了声,正想分享给余涟,才想起余涟今天上班去了。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诊所和家两边跑,因为诊所的病人实在太多,只得在两个月前再招募了一名医生和苗医生一起管理,但我基本上也没能松口气——由于这段时间以来并没有发生什么大案子,余涟接手的案子也都简单得很,他也就没叫我一起,所以我基本是不知道余涟最近都在干些什么的。
百无聊赖的我打开微信,给余涟发了一条语音消息,讲出了这个其实很冷的梗,说完我自己还没忍住笑出了声。紧接着我收到了余涟的回复,是一张照片,照片里一群孩子正朝着他这边敬礼,每个孩子都戴着红领巾。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是儿童节,余涟应该是去什么广场执勤去了。我觉得好笑,余涟都已经是刑警大队的副大队长了,竟然还要干执勤的活,免不了想要向他炫耀一下我在家里的舒适生活。
于是我从冰箱里拿出了昨天余涟带回来没吃完的那半个西瓜,然后拿出一个勺子挖了一口,再拍了一张照片,附上一段文字:“余警官累不累?想不想吃西瓜啊?”不等他回复,我就自顾自地吃了起来,等我吃了不少之后,余涟才回了一条消息:“隔夜的西瓜你都吃?你还医生呢。”
我正想嘲笑他说话酸溜溜的,但字刚打到一般,突然感觉肚子一阵生疼——我知道,出事了,放下西瓜连忙冲向厕所……
下午六点半,余涟回来了,他刚一进门就看到了第n次从厕所出来的我。我不知道我当时是怎样的,但根据余涟所说,我佝偻着扶着墙走出来,面色惨白,明显站立不稳的样子,一看就是拉了一下午了。我想的确是的,因为当时我颤颤巍巍地走向余涟的时候,余涟还冲我笑了一声,向我问道:“怎么样?西瓜好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