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各种机械、零件制造和装备工厂。
主城区完全按照功能进行规划区域,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最大程度的考虑了舒适度和安全形性。重工业区由于污染较大,再考虑到临高以东北风向为主,所以重工业区设置在下风区的文澜河西岸,包括规划中的钢铁厂、化工厂和那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如造纸厂。
在主城区的东门外还将设立一个开放式的商业贸易区,用于与当地土著交易(换)农产品、土特产和小商品。
而水电站的设计方案则是:
首先在百仞滩九级瀑布的上游两岸,各开挖一条引水渠。引水渠的宽度和深度是根据水流和坡度的进行计算的,幸好这些是有现成的数据表可查的,最后确定为引水渠道的规模为底宽1.5米,水深1米。
其他的设施,都完全复制牛首山水库发电站,引水渠、压力前池、前室、拦污栅、闸门、进水室、溢水道和排沙口等等。只是装机容量加大了,这座水头20米,水流量每秒两立方米的小水电站,一步到位安装六台机组,达到1200kw的发电功率。
确定了百仞滩水电站大坝的坝址后,朱慈烺就当起甩手掌柜,筑坝自有工部都水员外郎负责,劳役由县吏们负责,他带着县令吴明晋要前去视察马袅盐场。
临高面临琼州海峡,港汊众多,有大量天然滩田,海水的氯化钠浓度含量很高,一般都在1.5-2波美度以上。旱季的时候气温高,风力大,日照长,雨水少,是海盐生产的的好地方。
从唐代开始就有食盐的出产,当时还是采用煮盐法。因为自然环境优越,从永乐年间开始,海南的盐场陆续采用晒盐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了,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南部的新英湾畔的盐田村,就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一个晒制盐点,也是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这个盐场到了后世依然可以正常的生产。
根据资料,明代临高的盐场设在县城以北25公里外的马袅半岛,有盐场大使一人管辖,隶属海北提举司。
每年可产盐“一千四百一十七引二百三十斤”。按每引三百斤计算,这个盐场每年产盐200多吨,初期足够满足穿越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了。
这么一个丰富的资源,朱慈烺当然要直接掌握它,并且进行工业技术改造增产,
盐即是人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对于海南来说还是一种可以与少数民族流通交换的物资。
在商品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没有比食盐更适合的交换品了。但无论是对化工、还是生活食用、还是与少数民族贸易交换来说,200吨盐实在是太少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让朱慈烺必须掌握它——盐工受到的盘剥太重、盐丁生活太苦。
从烽火台前的码头出发,朱慈烺整个队伍出动了六辆四轮马车。
车子在土路上蹦蹦跳跳的前进,走了差不多二个小时,沿路难得才能看到个行人,进入到马袅半岛地区之后,更是人迹渺然。
一路之上只看到残垣断壁和荒废田地,好像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一场大战。路途洒落的零星盐巴,才让大家肯定自己没走错路。
朱慈烺很困惑,按照县志上的记载,这个盐场有盐丁一千多人,加上家属,盐场周围少说有五六千人口,应该有许多盐村才对。但是一路上除了废墟就是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