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只要懂一点经济史,就知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什么地方的小农经济可以在完全敞开大门的情况下,硬抗住资本主义这只洪水猛兽的!
现在大明东南已经跑步进入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商业发达,金融初兴,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了工场手工业后期的水平,特别是和民生休戚相关的纺织业的竞争力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产自东南的棉布、丝绸、瓷器、铁器随着王师和南商进入北方后,非常轻易的就摧毁了弱小的北方民营手工业。
而北方民营手工业的主体,其实不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工匠,而是在小农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女织”。男耕加上女织,才构成了北直隶经济的基础。北直隶的税收也是与之相应的租庸调,其中的调就是收取布匹(棉布或麻布)。而布匹又在极度缺乏白银,劣质铜钱又过多的北直隶经济中扮演着货币的角色。
也就是说,北直隶小农的货币收入就是女织所产的劣质布匹!而北直隶小农中的富户又收藏了大量的劣质布匹,这些布匹是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资本——满清虽然抑商,但并不是没有商业,满清的小农之间同样存在贫富。
在劣质布匹拥有货币功能的情况下,其价格当然是被抬高的,所以面对如洪水猛兽一样涌来的价廉物美的松江布,北方的劣质棉布和麻布在一夜之间就完全失去了市场!
这不仅意味着北方小农经济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女织无法维持,还意味着储存了大量劣质布匹的商人们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失去了这些小商人后,原本在崇祯统治下花了十余年时间才慢慢建立起来的北方商贸网络也彻底崩溃。而来自南方,拥有雄厚资本和王师为后盾的商人则迅速的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而他们所贩卖的手工业品,全部来自东南
没有了微小的手工业提供“货币”收入,北方的经济自然一片凋敝!
另外,李自成流冠在关内的抢掠,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土地荒芜、盗匪横行、城池破坏,还有水利设施缺乏维护,漕运系统大规模瘫痪,都在预料之中。
总之,现在北方的情况就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穷!都快穷死了!
朱慈烺点点头:“说的也是啊!拿不出来怎么办?要不这样吧.这北方的土地清理也需要时日,朝廷就先发可转让土地凭证,搭售债券。这些土地凭证既可以交换农田,也可以交换山林,也可以交换矿山,还可以换取北方大城的宅地。户部尽快制定出一个细则出来.记着,一定不能让下面的兵士和义民吃亏了!”
原来朱皇帝的意图不仅仅是为了筹集一点银子好搞北方的基本建设,而且还要趁机推动北方的土地集中和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
基础建设的好处是明摆着的!特别是在极度缺乏基础设施的时候搞基建,收益率一准是让人满意的。
而大明现在就处于极度缺乏基础设施的时期,东南的富庶地区还好一点,朱皇帝这二年可没少往基础设施上砸银子。除了黄淮运大工,大明朝廷打算在十余年中把南方容易泛滥的河流的堤坝都修一遍,还要在淮河两岸修建大量的灌渠,将不少水旱无常的土地变成为稳产高产的水田。
东南各地的官道、运河、港口,在未来的十余年间也将得到不少基本建设投入——高大上的铁路和蒸汽机车,朱皇帝也是打算要上马的,但目前限于钢铁产量,他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把水泥官道和水运网络好好整修一下。
官道尽可能铺上水泥,大小河道尽可能的疏浚、打通,以增加水运网络的覆盖密度在铁路普及之前,内河水运的经济价值极高,仅次于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