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陛下仁慈!”
朱慈烺坐着龙撵里回大功坊,他就在想,目前各种改革新政,该做都做了,下面就看落实了,这需要自己到各自巡视,再一个就是进一步改革、发现改革中的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善、不断地落实、再改善,这似乎有些太过于牵扯自己的精力了,自己的精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大政方针上,而不是一些细枝末节上,那么大明“政府”似乎还少了一个部门,什么部门呢?
想了半天,他想到了,还少一个发展改革委员会,当然自己就不必叫得这么高大上了,这就是皇帝的一个高级参谋部门或者叫师爷团、参谋部之类的部门,当然这不是军事方面的,而是经济方面的参谋顾问团,那就叫发改司吧。
发改司就是类似前世的发改委,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明末清初的人才不少,真正适合研究经济发展改革的大才,只有黄宗羲了。才学先放在一边,就凭黄宗羲反对程朱理学,提倡工商皆本,算是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了。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甬、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朱慈烺想到这里,拿定了主意,把这些教育学家、理学大家、哲学大家、思想家们都找来,专门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你说你们都研究这些什么哲学、理学,有什么用啊,不如研究些实用的。
据说历史上的黄宗羲天赋异禀,不但精通儒学,还懂得天文地理、数学物理、连经济学都涉猎极广,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他不知道的。
当然了,面对前知五千年,后晓四百年的朱慈烺,他还显得嫩了些,朱慈烺随便列举个飞机、潜艇他就不知道
不过黄宗羲早就已经在京师出名了,当时黄宗羲才十八岁,他爹是“东林七君子”之一的黄尊素,被魏忠贤和崔呈秀整死了。
崇祯上台后,除掉了魏忠贤和崔呈秀,并对阉党余孽进行了会审,黄宗羲出庭作证,见害死父亲的凶手他毫不生气,回话作证一套流程平静的走完了。
审讯完了也不走,黄宗羲当场抄起袖中藏着的锥子奔着锦衣卫二把手的许显纯,直接把他给扎死了。
搞完后黄宗羲又奔着第二个杀父仇人,对着崔应元拳打脚踢,把姓崔的打了个鼻青眼肿不说,还生生扯下了他的胡须。
当时刑部大堂里主审官和陪审人员非但不阻止,还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连崇祯事后都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一下子就火了,人称“姚江黄孝子”。
按道理这么大的名声,火了后当官会蹭蹭蹭的往上升,然而黄孝子愣是没考上,与官场无缘了,只能参加复社抒发下爱国情怀,继续与人切磋学问。
朱慈烺通过历史了解,黄宗羲在南明时期当官,其政治表现和其他东林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视野狭碍,思想顽固,观念偏激,但偏偏又自以为清高道徳,自以为是,眼高手低。
终南明一朝,他都没有为朝廷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算是东林党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只顾内斗拖后腿。
但不可否认,黄宗羲虽然在政治的表现幼稚得连儿童都不如,但在思想学术上确实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境界。
朱慈烺陷入了沉思,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未必就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晚晴时的康有为就是典型,还有不放便透露名字的某某人。
不过,前不久黄宗羲到是中了榜眼,但却被朱慈烺圈养起来,打发到吏部去当恶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就是管文官末位淘汰的,这是大明朝最遭人恨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