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的忠义新军与其他明军不同,在驻扎的时候,一般都是大米饭、蔬菜和肉食均衡搭配,有得时候还能配给少量米酒。这样的口粮待遇,也是忠义新军士气高昂,各个身强力壮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样的食物配给在自家的地盘上还没有问题,在野外环境下就不可能保证了,因为那些新鲜事物的保质期实在太短,后勤根本不可能承受每天运送新鲜菜肉的重担。更大的问题是在海上,他要解决长时间航海的过程中,保持食物不腐烂的需要,另外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就是败血症。
长期航海的船员之中,非常容易出现败血症,这是欧洲大航海时代一直无法挥去的梦魇。根据那些葡萄牙工匠所说,1593年的时候,英国总督理查德?霍金斯曾经向上级报告,英国有一万名水手死于败血症。1498年瓦斯科率领一支舰队航行到非洲好望角的时候,160名船员中,竟然有一百名得了败血症。
这个时代的科学不够发达,人们无法解释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少人将之归咎与某种来自海上的神秘传染病,甚至是某种诅咒。但来自后世的朱慈烺却很清楚,在这个没有制冷设备的年代,长时间航行的海船无法携带蔬菜水果,船员们只能吃硬饼干和盐腌肉,造成了维生素缺乏症,这才是败血症的由来。
朱慈烺的计划是在宽广的太平洋上,那里有着无尽的海域和动不动就长达数个月的航行里程。如果船员在航行中无法摆脱败血症,就会白白损耗自己的战斗力,这对于朱慈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朱慈烺在听到葡萄牙人描述这种可怕的败血症之后,他更要好好研究一番了。科学研究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找到方向,一旦你有了明确的目标,研究的劳动强度会大大降低,而朱慈烺最大的便利,就是有这样的目标。
朱慈烺对军用食品没什么研究,不过他也知道后世超市里能买到的那些肉干、压缩饼干和方便面,当初都是作为军用食品使用的。有了这样的研究方向,自然就简单得多了。
在召集了不少火头军帮忙之后,朱慈烺很快仿制了锅盔这种便携的饼。不过为了能够更容易让士兵消化,他要求制作的锅盔面粉必须经过发酵。这样一来,锅盔的外部坚硬没有水份所以保存时间长,内部则较为柔软,而且多气泡结构,哪怕干了以后也容易下咽。
猪肉干和腌菜、腌肉自然更加容易搞定,不过光吃这些依然无法摆脱败血症。如何让船员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这是个很大的难题。携带水果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他也可以让船员带上足够的水果,不过这些水果不易保存,最多吃上一个星期而已,要想长时间保存水果,朱慈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罐头。
罐头作为十九世纪而发明的军用食品保存方式,优点非常多。它可以保持食物的湿度,采用无菌密封的环境,尽量保存粮食的营养物质不流失,是非常好的军粮品种。
制作罐头的熟铁很容易获得,只要将炼钢厂的设备稍加改动即可,但因为没有快速制作罐头的机器,这种产品根本无法大规模量产。朱慈烺思虑之下,最终决定将后世罐头的马口铁罐头,改成使用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