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59章 上元节一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9章 上元节一(2 / 2)

上元节(元宵节)自汉代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已然非常兴盛。上元节的节期长短由汉朝时的一天,发展到唐朝时的三天,又到宋朝时的五天,最后到了明朝,已经开始从初八就点灯庆祝,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兴武二年正月十五日,京师中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到处都挂着多彩的花灯,蔚为壮观。

在一些小湖边,分布着络绎不绝的人流,他们将手中的花灯放进湖中,祈盼着新的一年的愿望,更多的人在心中默默祈盼着天下太平,再无战火。

在傍晚时分,天色渐渐发暗,皇宫中各处的灯笼蜡烛都已经点燃了,将有些昏暗的皇宫映照的明亮如昼。

皇极殿内外到处悬灯结彩,挂上了不少装饰品,皇极殿外的殿外的广场上还燃放起五光十色的烟花。

虽然朱慈烺要求上元节尽量从简,但依然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热闹的氛围。

紫禁城宽大恢宏,极富气派,在灯光的映照下,龙纹环柱巍峨高耸,琉璃碧瓦金币辉煌,雕栏玉砌荧光闪闪。

皇极殿内更是乐声悠扬,氲氤缭绕,地面上铺红毯锦绣,庄严肃穆,窗台前挂蝉幔珠帷,贵气逼人,就像一幅喜庆的宫廷浮世绘画。

明代南京在元宵节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家家户户燃灯,人人出户观灯。有人认为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也有人认为元宵节燃灯与汉武帝有关。汉武帝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泰一”神,“泰一”也称“太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即上帝之名位。汉武帝在东南郊设祭坛,祭祀太一神,宫中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放灯火的风俗。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灯,元宵节南京秦淮灯船最盛,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到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

元宵节前数日,许多人就在十字街摆摊售灯,以至于常常将道路堵塞。这些灯形状各异,令人目不暇接。那灯有的捆扎成各种人物,如老子、美人、钟馗、刘海等等;有的则捆扎成各种花草的形式,如栀子、葡萄、杨梅、柿、橘等等;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如鹤、鹿、鱼、虾、虎、豹、龙、马等等。灯的制作也很讲究,“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瓶之属,难以枚举”40。有些人还将灯制成了各种灯谜,任人揣测,谓之“猜灯谜”。至于宫中的太监则要穿上制有灯景图案的褂子,乾清宫前,从上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到次年正月十七日止,每天是白天放炮,晚上点燃鳌山,岁以为常。

成化年之后鳌山灯山越做越高,有的甚至有十三层之高,制作费用大增,正月十四十五间,有涞大驾观鳌山。万金为一灯,万山为一灯。用尽工匠力,不破君王颜。

甚至明代中后期,鳌山灯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支出,因此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不久曾问张居正元宵节制鳌山、放烟火是不是祖制。张居正指出:“非也。成化间以奉母后,当时谏者不独言官,即如翰林亦有三四人上书。靡费无益,所当节省。”神宗于是下令“明年元夕罢烟火、鳌山”。

十五到了,忙活了好多天的朱慈烺总算是喘了口气,忙里偷闲、微服私访、自己偷偷地溜上街,买了大把花灯,什么吊灯、座灯、提灯、壁灯,给店里家中挂了个遍,还专门发给皇后马三妹、珊妹妹、郑茶菇、李香君、宁、费两位才人人手一盏手绘侍女图七彩宫灯,把几个丫头乐得提溜着花灯满院子乱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