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如果没有完备的道路系统,朱慈烺就算是把大明的棉纺织实现了初步工业化,覆盖的范围正常来说只有江南、两淮,超出两淮,棉布的价格又会上升。北直隶就是极限。
这与任何的智力、谋划、庙算都没有关系,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当前的要务就是挣钱,研究净棉机。
其次,是时候成立一个安保系统了,毕竟朱氏纺纱厂的珍妮纺织机和北平机械局的蒸汽机,在官僚乡绅、西洋人的眼里绝对都是稀世珍宝。
而安保系统,他现在是利用世袭的锦衣卫的样子货和东厂做重要部门的保安,权当是废物利用吧。
过去没有蒸汽机的时候,朱慈烺暂时没考虑这件事,现在有了能把矿脉变废为宝的蒸汽机,这件事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想做就做,他顺手撕下一张便笺,刷刷地写了起来,无非是继续征召世袭锦衣卫的样子货为重点部门做“看门大爷”,另外就是东厂要多招一些有真本领、有武功的民间人士,教习安保。写好后,他招来黄小宝要他送给朱纯杰和陈世芳看,执行落实。
然后他继续想着净棉机、并查找着各种书籍资料。
轧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称为净棉,现代称为皮棉或原棉。古代轧棉技术的发展,概括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用手剥去棉籽。
2、用铁筋或铁杖赶搓棉花去除棉籽,称为赶搓法。
宋代许多著作中提到福建、广东一带是用铁筋或铁杖碾去棉籽的。
元代《农桑辑要》中记载了北方轧棉的方法:“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遂用铁杖旋转赶出籽粒,即为净棉。”这种赶搓法所用工具简单,生产效率虽低,但适应一家一户之用,所以一直沿用到清代。
3、搅车或轧车。
王祯《农书》首次绘出了木棉搅车,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
搅车的出现,是棉花初加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地提高了轧棉的生产效率。
《农书》中所绘的是四框落地式无足搅车,利用了曲柄,杠杆等机构,但这种搅车需要3人同时操作,方能连续轧棉,工作费力。
明代出现了四足搅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绘出了这种搅车,由一人手足并用地操作,更适合于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之后又出现了一人操作的三足搅车,其结构更为合理,操作方便,省力,其形制见于明代《天工开物》。
其主要特征是在搅车上轴的一端加了起飞轮作用的装置,这样操作者右手搅动下轴,脚踏装置牵动飞轮带动上轴,左手喂送棉絮,一人就可胜任。沈泊尘描绘的就是脚踏式搅车,但与明末的形式略有不同,是后来继续改进的结果。搅车架呈梯形,是为了便利操作者俯身搅动曲柄。棉花种植在美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哥伦布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在种植棉花。虽然英国市场对棉花的巨大需求,但遍布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们却只能望洋兴叹。关键的制约原因,是适合南方种植的“高地棉”棉籽难以剥离。因为“高地棉”纤维短,只能用人工分离。一个黑人奴隶分秒不停地紧张劳动一整天,也未必能清拣一磅棉花,使之成为“一项成本很高的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