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式教育下,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含金量非常高,中学毕业后就是秀才,大学毕业后就是举人,中学和大学毕业包分配。
秀才和举人只是身份,并无特权,仅仅取得当官和从事政府工作的资质。
大明以往一般是七八岁开蒙,然后寒窗苦读几十年,通过科举从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步步往上考,能在三十岁中举的,就已经算祖坟冒青烟了,甚至可以说是祖坟喷火了。
要是能在三十岁之前进士及第,更是牛的不得了,像杨廷和、杨一清、李东阳、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十几岁中举,二十多岁进士及第,都做到了内阁首辅。
这些都是资质上等之人,资质差的七八十岁的童生随处可见,金陵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才华出众,十岁时就能作诗,然而三十多才中举,还是考了他熟悉的君子六艺,不然他还得扑街。
六岁入学,十二岁入中学,十五岁中学毕业,便可参加新式省考在本地入职,成为正式吏员,也可参加国考进入朝廷从小吏做起。
从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员们机会更大,军事类的大学毕业后可直接成为低级军官,也可成为军中赞画,其他各类根据专业分配对应的部门。
朱慈烺并不担心往后大学生泛滥闲置的问题,只要保证国立大学的数量,且把关严进严出,保证质量,即便往后民间大学不断增多,影响也不大。
普及教育可以将民间精英者网罗一空,不至于有能力的在民间怨恨作乱,历朝历代反贼作乱,没有读书人加入根本成不了气候,就像李自成,现在身边连个像样的读书人都没有,只能如同丧家之犬东躲西藏。
李岩一时无语,皇太子的强势世人皆知,生逢乱世还好,能持利剑开天辟地,要是在太平时期还是如此就不妙了。
不过他也清楚,现在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从皇太子还未实行的新政预算来看,最起码还得要几千万两银子。
皇太子没把负担转嫁在百姓身上已经是大善了,摊丁入亩和收取商税也是目前增加财政收入最佳的手段,只是这搂银子的手段太过刚烈!
沉默了片刻,李岩道:“殿下,臣有一言,可安抚善后,亦可断了官绅勾结的根基。”
朱慈烺微微惊讶,道:“说来听听。”
李岩道:“殿下可以废除户役制度,允许职业自由,如果安抚商人,也可提高商人的地位,比如取消对其衣着等方面的限制。”
朱慈烺点点头,封建社会中,人们在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反映在户籍制度中。
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就逐渐建立了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体系,“士”是四民之首,历代的官吏主要是从这个阶层选拔出来的,享受减免赋役的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