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若有所思,忽然喝彩道:“没有乡绅供养支持读书,通过官学教化的士子心中首先感念的是朝廷,真是妙啊!”
朱慈烺对李岩的策略非常惊喜,他在此之前命工部在江南数省建上万座学校,原本是为了通过改革教育,取消科举制,从根本瓦解文官集团抱团的关系,没想到李岩想到了类似的办法去对付官绅勾结。
冒襄、王夫之等人心中极为震撼,一旦朝廷如此,天下士绅的根相当于被断了,这招可真狠啊!
虽然几人都是士绅中的一员,但自己的前程远比士绅带来的特权要丰厚,于公于私没有道理不支持。
户部尚书侯恂担忧道:“如此这般,朝廷每年需要在教化上花费大量银钱,丝毫不亚于军饷。”
朱慈烺道:“这个不用担心,朕早已令工部在各省广建学校,年底应该可以完工,教化是国之根本,人才更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石,朕设立教化部的目的就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该花的钱绝不能省!”
朱慈烺又道:“李岩,你能提出这项策略,朕很欣慰,教化部交给你朕也就放心了。”
李岩躬身道:“此思种种,也是臣近期才想到,陛下却深谋远虑,早早思之想到,臣深感敬佩!”
朱慈烺点点头,李岩不愧是有名的谋臣,历史上李自成打下京师后要是能继续用他,也不至于那么狼狈,可笑李自成居然信任算命的牛金星,将李岩这个大才杀掉,以至于得了天下反而成为历史的过客。
朱慈烺与教化部李岩几人探讨了将近一个时辰,终于确定了大明教化改革的模型。
自九月中旬工部受命监造学校后,江南各省掀起了一片建筑潮,朱慈烺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共监造一万所小学、两千所中学,一百多座大学,花费银钱数百万两。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以务工代替赈济的方式,让受灾贫困地区的困苦百姓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大明目前最多的就是灾民和贫民,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近百万灾民和贫民的生存问题。
如此多的学校,自然需要大量的先生,每个小学平均需要十几名先生,从事教育类的最起码有十几万人。
大明闲置的秀才和举人太多了,让他们来教书最好不过了,如今朱慈烺取消了士绅免税的特权,一个个读书人再不干活只能饿死,教书育人是最体面的工作,落榜的读书人基本都愿意从事。
朱慈烺大概算了一下教育投入:每年全国仅先生的薪水,就大概要四百多万年银子,加上印刷书籍,教育消耗,每年一共至少要花六百万两银子,加上修建学校,也就是第一年大概要花一千万两银子。
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将要投出去,朱慈烺心中一阵不舍,但想想能教育这么多人,还能控制十几万读书人,养活十几万家庭百万人口,这钱花的也值了!
大明一共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江南数省大概占据一半,朱慈烺在每个县都设有至少十个小学,深入到各地各里,实行全民教化,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