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天津水师和护粮的壮勇也颇为精锐,不大好对付。如果护卫兵马和水师、壮勇会师,再缩到大沽口城。即使闯王大军都去了也不容易打。
这就是朱慈烺的计策,都说人心难测,谁知道天津卫会不会有什么小猫小狗,知道太子要经过天津卫进行拦截,自己手里的兵,除了勇卫营略为能打些外,其他都是乌何之众,所谓兵贵神速,跑路也是一样,所以,朱慈烺根本不进天津卫,直接绕城池沿卫河而下,只有让他能坐到苏观生的水师座舰上,他才能安心。
……
卫河,是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因源于春秋时卫地得名,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卫运河。
作为海河南系支流之一,卫河自南而北,在流经“千余里”,跨越了今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四省市后,又在天津三岔河口与西北—东南流向的北运河衔接,这一水系构成特征不仅扩大了卫河流域的影响范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在明清京杭漕运体系中的地位。故在明清的志书中,卫河除了有御河、漳卫河的名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名称——南运河。
朱慈烺的逃亡大队,就是在三岔河口看到沈廷扬和苏观生率领的一百多艘海舟船队。
上了苏观生的座舰,朱慈烺立马要求去座舰最大的舱室,并且点名要一众勋贵大员、沈廷扬和苏观生伴驾同往。
天津卫水师最早在天津,但是后来移驻登州,由登莱海巡道主管,所部的兵将也都在登莱招募。而登莱一带目前还在明军控制下,所以天津水师还算比较可靠。
而且登莱海巡道兼管天津水师的苏观生是个狠人,国子监生入仕。在担任县令时曾遭人诬陷,当时宣称自己“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所以得了个三不要老爷的绰号。为官也很有一套,到什么地方都能经营出一番局面。天津水师在他的手中也大有起色,这几年保着宁远饷路从没出过纰漏。
崇祯十六年(1643年),苏观生被调为黄州知府,后改调山东登莱道,管天津卫水师。他为官清廉耿直,做官八年,没有余款,年迈的母亲,尚赖他人资助,才能维持生活。
苏观生,字宇霖(一作汝临),东莞人。明末弘光帝时,官至户部主事。清军南下,避兵至杭州,与朱慈烺等人奉隆武帝朱慈烺(初袭唐王)入闽,隆武帝即位,拜大学士。隆武二年(1647年1月20日),清军攻破广州,苏观生自缢殉国。这是个真忠臣,需要重用,赐他银子、赐他地。
至于漕运总督衙门下管海运的沈廷扬所控制的海舟,实际上都是商船。沈廷扬出身江南一带的大海商,以南京国子监生入仕,在崇祯十二年时上《海运图》和《海运书》,又奉命打造两艘海舟试航。海舟试航成功以后,就受命经理海运、领宁远饷务。现在已经扩张到了拥有海舟上百,水手两千,打手一千的规模。除了承办朝廷的海运,还利用承办海运的舟船兼营自家的生意(也许可以称为走私),积累起了不少资产。相比天津卫这边世受皇恩的军官,沈廷扬和他手下的水手、护卫倒是非常可靠的。
既然太子爷要去最大的舱室,直肠子的苏观生,直接把他们带到了货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