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超级艺术家> 第三百六十一章 圣人孔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一章 圣人孔子(2 / 2)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先秦时代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思想文化巨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孔子、孟子和道家的老子、庄子。从文化的视角看,前者为中国人确立了一个信仰系统和价值系统,即道统,并树立了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范式后者为我们寻找到了一个生命的终极归宿,提供了一种全生避害的人生智慧,并树立了一种超然物外、顺乎自然的人生范式。应当说明的是,无论儒家的孔子、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都是言行一致的人。他们不但创立了自己的学说,而且他们本身就是自己学说的身体力行者。

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百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野合“在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故曰野合。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幼年的孔子在母亲颜氏的教育下,早早便遵行礼,因为父亲去世的早,失去家庭支柱的一家,只有靠母亲做零活补贴家用,待孔子稍长,应聘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15岁立志于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聪明好学的孔子,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个儒雅的公子了,他遵行礼教,谦恭严谨,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相传孔子也遗传了父亲的勇武,身长九尺三寸,臂力过人且酒量惊人,这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孔子文弱书生形象的理解。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勉,深得官员的信任,一度受到提拔。孔子十九岁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二十岁便做了父亲。此后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和学习,孔丘已经成为了一个学识相当渊博的人。在大约25岁的时候,他看见了”学在官府“的不公平现象,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因此设立私学”有教无类“,使得穷困人家的子弟都能够进入学校读书。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在齐国、鲁国之间游走不断推行自己的学说,55岁的孔子在二十年的岁月里,明白了身处乱世自己的学说是不会被采纳的,大失所望,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终无所遇。公元前484年,鲁国君主将孔子从卫国接回。此时的孔子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彻底在政治上死心了,转而致力于教书育人,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这一段时间,恐怕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大到治理国家之**,小到为人处事之礼貌渗透生活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大同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不是圣人,只是人。那个头顶光环的高大全的孔圣人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用来对中国人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不是真实的孔子。真实的孔子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威。他出身卑微,但却是一个心灵高贵的“志于道”的理想主义者,是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笃行者。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传承古代文化和经典为己任,梦想以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他无权无势,却敢批评当世权贵,希望他们行“王道”,对百姓好一点。他有道德学问,一副热心肠,想“治国平天下”,但却恓恓惶惶,到处碰壁,而又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个心眼走到底。他是中国古代的堂吉诃德。孔子的家国天下情怀,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执着,他的笃学躬行、言行一致的人格,是最让人感动的,也是最值得学习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