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此同时,在距离“俾斯麦”号约19海里远的西南方,统帅着“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以及4艘驱逐舰的兰斯洛特·霍兰中将接到了己方了望手的报告——英国战列巡洋舰也发现了“俾斯麦”号战斗群在海平线北方前进的身影。
“那就是他们,对吗?”霍兰将军举起望远镜,在发出惊叹的同时,表情中也流露着显而易见的兴奋。
“敌舰航向220,航速27-2节,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约3000码,夹角仅为20°。”“胡德”号舰长罗尔菲·科尔上校得到了了望哨的观测报告。“按目前的速度,对方将在15分钟后与我们交战。”
如此的形势使霍兰将军更得意了。因为这样一来,届时“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的位置将稍稍地超越德国编队,而这对于舷侧火力的发挥将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霍兰将军已经在数量上处于2:1的优势,他必须采取措施,让这样的优势更为明显。
“全舰队改变航向至20!主炮作好齐射准备!”他下令道。
“是!右舵40°!”科尔上校大声回应着,“胡德”号立刻扭动自己那庞大的身躯,在冰海上变化着航线;跟随在她身后的“威尔士亲王”号也依样而行,将航向调整为20。
根据这一命令,英国分舰队将在5分钟后与敌人在主炮射程内遭遇;而“俾斯麦”号将出现在“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右舷50°或55°的位置——英国战舰能用艏、艉部的全部主炮对其发动攻击,而德国人却只能使用安东和布鲁诺两座炮塔。
然而,在区区两分钟之后的5时39分,霍兰中将的如意算盘就被打碎了。觉察到英国人动向的吕特晏斯果断下令采取应对措施,将“俾斯麦”号战斗群的航向改变为265——这也使得两支舰队间的接近速度由之前的每分钟713米急剧下降为214米,航线夹角则变为15°,英国人必须花上至少10分钟,才能让“俾斯麦”号进入他们的有效射程。
尽管到这时为止,受情报不足和恶劣天气的影响,吕特晏斯仍没有最终判定新对手的身份——了望哨一开始甚至错误地认为对方是被托维从挪威海调来增加监视力量的轻巡洋舰——但军人的经验却告诉他,敌人极有可能是负责截击任务的主力战舰。因为新来的敌人并没有像“萨福克”和“诺福克”号那样和“俾斯麦”号小心地保持距离,而是大胆进逼,不断地缩短着自身与德国编队之间的距离。
毫无疑问,这是主力战舰在发动进攻前所采取的必要步骤。
基于这样的判断,吕特晏斯便下令进行规避——为了不使在战斗中所受的损伤影响到“俾斯麦”号日后的行动。但由于北方格陵兰冰层的存在,他不可能带领战舰驶向与英国人相反的方向,因而只有取265这样的最适航线。如果对方是速度缓慢的老式战列舰,则“俾斯麦”号还有机会避开敌人;如果对手是“胡德”号这样的高速舰,吕特晏斯也能就此取得位置上的有利条件。
5时43分,“欧根亲王”号截获了由“胡德”号发往另一艘战舰的电报,同时,“威尔士亲王”号航行时所冒出的烟柱进入了德国了望手的视野,也使吕特晏斯早先的猜测得到了事实上的证明。
“他们派了一支舰队,而不是单单的一艘船来对付我们。”吕特晏斯说道,神情依然和往常一样平静。“向‘欧根亲王’号发出战斗警报,损管分队、医疗分队待命。后部了望哨密切注意另两艘英国巡洋舰的动向,以防对方利用我们与敌主力舰交战的机会进行偷袭。”
5时45分,“俾斯麦”号战斗群完成了最终的作战准备。同时,“欧根亲王”号上的战舰型号分析师保罗·施马伦巴赫上尉送来了他对敌人的分析:左侧敌舰的上层建筑较为新式,航速也很快,极有可能是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而右边靠前的敌舰,从外观和速度上来判断,则是皇家海军曾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