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潜艇,”萨默维尔中将摇了摇头,扶正了鼻梁上的老花眼镜,“上面说,我们有人打败了芙莉嘉·冯·哈瑟尔……天啊!这个人不是我的手下吗?!我居然不知道这件事!”萨默维尔中将又叫了起来,声音比刚才要响上一倍。
“什么?这怎么可能?”亨特准将又在将军面前展现出了一般人的反应——打败芙莉嘉·冯·哈瑟尔——怎么可能?
“我可没还没到老眼昏花的地步。”将军让副官把报纸递给了亨特,“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我想我没有看错。”
狐疑满腹的检察官接过报纸,立刻就因为头版上的巨大标题而瞪大了眼睛——“芙莉嘉·冯·哈瑟尔首遭败绩,克里斯威尔上校初露锋芒”——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接下来,报道通篇介绍了“佛得角群岛之战”的全过程:首先,记者简单地介绍了战役的前半部分,从德国人实施诱敌战术,到“马来亚”号被埋伏的潜艇击沉;然后,他又以相当的篇幅记叙了驱逐舰部队与伯伦希尔德之间的苦战;最后,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在这里,该记者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及时赶到的路易士·克里斯威尔上校,是怎样以区区两艘轻巡洋舰的劣势兵力与武装到牙齿的伯伦希尔德周旋,并最终成功地将其“击退”的。
报道中,克里斯威尔被描写为一位“英勇无畏、大智若愚,且不被传统观念束缚,大胆采用新战术”的优秀军官——他先是“率领轻巡洋舰巧妙地进行机动,以正确、多变的航线躲避敌人之炮火”;同时“为麻痹敌军”,克里斯威尔没有使用舰炮,因为“他头脑冷静,深知152毫米主炮对战列巡洋舰毫无效果”;“隐蔽地接近敌人后”,克里斯威尔随即“果断下令使用鱼雷进行攻击,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虽由于芙莉嘉·冯·哈瑟尔之狡猾,”鱼雷攻击没有取得“更大之战果”,但却“成功地将妄图追击我军运输船队的野狼赶到了羊圈之外”。
关于被庞德大人作为克里斯威尔的罪名而下令调查的那一段,报纸上是这么解释的——
“为鼓励在德国水面战舰与潜艇夹击下濒临崩溃之军心,克里斯威尔上校请求空中支援,并以灯光信号将此通知残余诸舰,号召全体官兵奋勇作战。不幸该信号亦为诡计多端之敌所窥见,故海中女妖在惊恐之余,慌忙下令退兵,以躲避我航空部队之猛烈反击。”
“而敌人之动向,同样为我军查知。为拖延女妖,争取宝贵时间,克里斯威尔上校充分利用非正义方官兵的微妙心理,急中生智,发送灯光信号对其进行规劝,望敌人放弃作恶,加入我正义之师。”
“按上校之设想,顽固如女妖芙莉嘉·冯·哈瑟尔,必定为其邪恶本性所支配,继续与自由世界为敌;且哈瑟尔氏生性傲慢,必以我军之劝诱为辱,狂怒之际,定会返身与克里斯威尔上校再度激战。如此,则航空部队得以有机会对敌舰发动空中打击。”
“无奈,女妖为一己之性命,已全然置颜面于不顾,一心逃窜。故仅以粗劣之词进行辱骂,却并未为我军之计策所诱骗。”
“因此时敌潜艇依然肆虐于船队四周,为保运输队之安全,克里斯威尔上校审时度势,不计一船一舰之得失,主动与敌水面战舰脱离接触,转而组织残存舰艇,实施反潜作战;而女妖在我军强大压力面前,亦不再有所作为,被迫向深海遁走。其狼狈仓惶,乃前所未有,不可不谓一次大败……”
在文章的最后,记者还总结了克里斯威尔的功绩——击败芙莉嘉·冯·哈瑟尔,在颓势之中力挽狂澜,拯救了三分之二的运输船队,“打破了敌人歼灭我SL-11护航运输队的迷梦”,“不愧为青年将领之典范”云云。
同时,该报纸还在新闻评论中,以婉转的措辞对英国政府隐藏战胜消息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且略带讽刺地询问,政府是否有意将这样的好消息保留到6月份乔治六世国王的官方生日庆典上,再行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