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贵在乌海本来就支持不了多久,见势不好,急忙退军大非川。吐蕃再一次集结兵力四十万和仁贵交战。这时候仁贵的箭术再好也不顶事了,兵败如山倒,没办法,只好和吐蕃的大将论钦陵谈判,签定了和约,吐谷浑的地盘就拱手让给了吐蕃。
仁贵打了败仗,颜面失尽,气得发了一句不着边际的感慨:“今年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该在西方作战。以前邓艾就是这样死在西蜀的,我早就知道会失败。”邓艾也是让自己人内讧整死的,仁贵是气得没办法,有苦说不出而已。事后,战败责任由薛仁贵承担,应该是死罪,但皇帝念在仁贵有大功,死罪免去,废为庶民。
有战争,国家就离不开良将。薛仁贵的平民日子没过几天,高丽国又发生了叛乱,朝廷鉴于薛仁贵在高丽的威名,重新起用他为鸡林道总管,负责平叛事宜。但是,好运气不再来,没过多久,为了一件事情的牵连,仁贵被皇帝贬到象州,从东北到西南,路途可是够远的。不久,朝廷大赦,他又回来了。高宗皇帝毕竟还是念旧,召见了薛仁贵,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丽,功劳是很大的。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恨你,而且疑心你不忠。事情都过去了,我知道那是有人诬告你。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去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由此也可知,郭待封打了败仗后,没有少给主帅薛仁贵栽赃。
薛仁贵起用以后,领兵去云州,就是今天的大同一带,和突厥的元珍作战。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兵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因为薛仁贵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经打过九姓突厥,杀过许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现在看见了活的薛仁贵,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回去。薛仁贵来了就是打仗的,哪里会因为受了几拜就客气,立即率兵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
(唐朝这类故事有好几个,郭子仪也曾经脱下头盔让回纥人看。以前的胡人性子直,欺软怕硬,看见厉害的就服气,看见软弱的就会欺负,而且从来不计较颜面信誉,和小孩打架差不多,所以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可信的。他们下马拜薛仁贵,并不意味着从此不打仗了,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来,所以薛仁贵也没有客气。)
薛仁贵死在永淳二年,享年七十岁。死后,朝廷对他的追赠也是丰厚的,追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出车马,把他的灵枢护送回故乡龙门。他的儿子薛讷,后来也是名将。
我们看薛仁贵的历次战争,发现他早年的成功,主要是凭勇气和武艺。他后来直接指挥战争,也深通用兵之法,并不是一勇之夫。就是他“走麦城”的乌海、大非川之战,部署也是没错的。他在高丽镇守的那段时间,显示出的政治才能,应该说也很突出。只有坑降卒、纳贿两事,算是污点。中国古代把坑降卒看作为将之大忌,白起、项羽、李广都干过这个,也都没有好下场。不肯坑降卒的是三国的关羽,好几万降卒几乎把他吃穷,非得抢孙权的粮仓才能供给,这也是一大累。不过,我们也不用对古人求全责备了。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引自网上
————————————————————————
烟雾的个人观点:薛老头手挺狠的,敢出手时就出手,当然那时候没有‘人道主义’这个名词,有好处就捞,不管是当官还是当兵都一样——胜者为王嘛!
这老头命也挺苦的,一辈子从东头跑到西头,从西头跑到东头,两头折腾,不过算起来,他也算大唐第一批常期驻外办事人员,属于那种出国公干型的,而且呆在朝鲜半岛,日子过得也不错。
顺便提一下,当年薛老头战斗过的地方,在平壤,1400年前的薛仁贵庙依然好好地伫立在那里,受着当地人的崇拜祭祀。作为一个征服者,一个胜利者,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不得不说一声,i服了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