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薛仁贵传(1 / 2)

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家就在汾河谷地北边,吕梁山余脉的一座黄土岗上,名叫白虎岗,村名叫修仁。仁贵家境贫寒,却又生得一副大肚肠,一身大力气。一般的财主们虽然喜欢仁贵的力气,但也怕他的饭量,不敢雇他干活,所以仁贵经常饿肚子。后来有一家姓柳的大财主,不嫌仁贵饭量大,雇他当长工,养马种田,仁贵好歹算找了一碗饭吃。可是不久,柳财主家的小姐看中了仁贵是个有出息的人才,私下里和仁贵好上了,事发以后,小两口被赶出了家门,住到白虎岗上的一座破窑里。(该窑现在还保留着,成了旅游点。)生计益发地艰难,仁贵每日去汾河湾里打鱼射雁,换些柴米维持生活,就他那饭量,肚子还是填不饱的。不过民间因此传说起仁贵的箭法来,他能够专射雁头。(还有传说是他儿子薛丁山能射开口雁,比父亲强。不过丁山纯是传说人物了,仁贵的儿子名唤薛讷。)

有一年,仁贵穷急了,就想迁葬父母的坟地,改一改风水,妻子柳氏便因此激励他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撇下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张士贵的帅府现在还有保留一座大堂,在新绛中学校园内,唐以后那里成了州衙。张士贵与仁贵的恩恩怨怨,在戏曲小说里多有体现,史书上倒没有提起过。)

仁贵的武艺本是极好的,又因为出身贫寒,急于改变现状,所以上了战场后非常勇敢。他跟着大军到了辽东的安地,正好遇上将军刘君邛被敌人包围。仁贵率先跃马冲入敌阵,斩杀了敌将,割下首级来系在马鞍上,敌军一下子全吓坏了,仁贵于是一战成功。

攻打安市城的时候,高丽的莫离支派大将高延寿率兵二十万,占据有利地势,依山结营,抵抗唐军。太宗皇帝命令众将分别出击。仁贵知道自己成名的时机到了,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就特意穿了一件耀眼的白袍,手挥长戟,腰里挂着两张弓,大叫着纵马奔驰,所向披靡。大部队则跟着他的身后,冲杀敌人。这一番出色的表现被太宗皇帝李世民看在眼里,不由惊奇地询问:“穿白衣的先锋是谁呀?”旁边人回答说:“薛仁贵!”战斗结束以后,李世民亲自召见了薛仁贵,赞叹不已,赏赐了许多财宝和俘虏战马,又授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还有个职务是北门长上。部队回国以后,太宗李世民感慨地对仁贵和众人说:“以前跟着我打仗的那班旧将,现在都老了。我想提拔勇将托付门户大事,则没有超过你的。这次征伐,得到辽东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薛仁贵这样的勇将啊!”(太宗原话是“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几乎成了名言。)于是,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

太宗死后,高宗继位。有一次高宗晚上住在万年宫,夜里忽然发了洪水,水头直冲玄武门。守卫的将士们一看全慌了,四散逃走。仁贵说:“天子处于危险之中,臣子哪能怕死?”就登上城楼,大声喊叫,提醒宫中注意,高宗皇帝急忙从床上爬起,站到了较高的位置,没过多久,洪水便淹没了御床。高宗皇帝感激地对仁贵说:“这次多亏了你,我今天才知道忠臣是什么样子!”于是,赏给仁贵一匹御马。

大将苏定方率兵讨伐贺鲁部落前,仁贵向皇帝上书建议说:“我听说出兵必须要有正当的名义,师出无名,就不容易成功,只有把敌人的残暴张扬出来,我们才会得到双方百姓的支持。现在泥熟部落不服从贺鲁部落,被贺鲁打败,家属都被俘虏。如果我们在战争中,把泥熟部落的家属从贺鲁手中抢过来,加以优待,然后归还给泥熟,那么百姓就会痛恨贺鲁的残暴,感念陛下的恩德。”皇帝采纳了仁贵的意见,把战争中俘获的泥熟人都送回去,结果泥熟部落主动请求随军效力。

显庆三年,仁贵跟随程名振再次远征辽东,在贵端城大破高丽兵,斩首三千级。第二年,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将军一起,在横山与高丽大将温少多门打了一场遭遇战,仁贵驰马冲射,箭无虚发。接着又是石城大战,敌军中有位将军也善于射箭,一连射杀唐军十余人,仁贵大怒,一个人冲过去,敌将的弓箭来不及发射,就被仁贵生擒。不久,仁贵又与辛文陵一起在黑山大破契丹军,把契丹首领阿卜固活捉了,献到东都洛阳。由于这几次战功,仁贵升职为左武卫将军,并进封河东县男。

皇帝命令仁贵担任郑仁泰的副将,任铁勒道行军总管,准备西征。出发前,皇帝在内殿设宴送行,取出几套内府的精甲送给诸将,并对仁贵说:“我听说古代善射箭的人能一箭穿透七重铁甲,你今天试一试,看能不能射透我们内府的五重甲。”仁贵就在殿上试射,一箭就穿透了所有的铁甲。高宗皇帝又是吃惊,又是不好意思,立即取出几套更坚固的盔甲赏给仁贵和诸将。出兵以后,敌军号称九姓突厥,有十几万人,派了几十名骁将来挑战,仁贵在阵中发射三箭,射死敌将三人,高超的武艺震慑了敌人,立即就无心与唐军为敌,全部下马投降。仁贵和历史上的其它名将一样,害怕这些降兵日后作乱,就残忍地活埋了敌军。然后出兵征讨位于碛北的残敌,生擒了首领叶护三兄弟,天山一带的九姓突厥从此便衰亡了。当时唐军编了一首歌,歌词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这次战役,仁贵虽然立了大功,但受主将郑仁泰的影响,最后也犯了错误。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本来要投降,郑仁泰不结纳,反而出兵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只好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不但没有找到敌军,还因为缺乏粮草,损失了许多兵员。仁贵自己也掳掠了女子,自纳为妾,并且收受了许多贿赂,回来以后便受到弹劾。高宗皇帝因为仁贵立了大功,没有和他计较。

乾封初年,高丽国发生内讧,大将泉男生归附唐朝,高宗皇帝命令将军庞同善、高偘等去办理接收事宜。但是,泉男生的弟弟男建不服,率兵拒守,唐朝的使者无法和泉男生会合,一场大战必不可免。高宗皇帝就派薛仁贵率领一支部队做为庞同善的后援。庞同善到新城时,敌军晚上来偷袭,仁贵正好率一小股部队来到,杀敌数百,击退了敌军。庞同善进军到金山,见敌军势大,不敢前进,高丽人趁势逼进,打败了同善。仁贵的后援军再次赶到,一场混战,将敌军分割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再打一场,敌军就溃散了,仁贵斩首五千余级,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亲唐的泉男生部队会合,完成了接收任务,高宗皇帝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

仁贵打了胜仗,认为应该乘着锐气带二千兵进攻扶余城。诸将都认为手头的兵太少,不容易成功,不如就此罢手,免得画蛇添足,坏了威名。仁贵反驳道:“打仗啊,关键是善于运用,善于指挥,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于是就带兵出发,见了敌人就打,一打就胜,杀敌一万多人,最后攻克了扶余城。接着又沿着海岸线大肆略地,和李勣的大部队会合。扶余城投降以后,其它四十多座城都望风而降,不战而克,仁贵的名声,一下子威震辽海。

高宗皇帝下诏,命令仁贵与大将刘仁轨率兵二万,长期驻守平壤,巩固胜利果实。因为仁贵这次功劳太大,官职也升了许多,拜为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都护。后来又让仁贵驻扎在新城。

这一时期,应该是薛仁贵人生的,最得意的时候。战事结束以后,他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史书原文为“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不过我想这里头也不乏我们中国人的溢美夸大之辞,毕竟唐朝时候是我们侵略了高丽。记得以前有位同学是朝鲜留学生,曾经委委屈屈地说过你们中国唐朝时曾经侵略过我们云云,看来人家忘是忘不了的。)

在高丽的成功过去以后,仁贵立即就面对了自己人生的最低点,毕竟胜败是兵家常事,再能干的将军也有失利的时候。咸亨元年,西南方的吐蕃人发兵进攻唐朝,皇帝下令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进军反击,支援吐谷浑部落。但这一次皇帝的任命中伏下了隐患,将军郭待封曾经做过鄯城镇守,官职与薛仁贵平级。现在,他做了薛仁贵的下属,心里头很不服气,经常违反命令,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常见的事情了。

开始,大军驻所于大非川,准备进攻乌海。出发前仁贵吩咐郭待封道:“乌海地势险要,还有瘴气,可以说是个死地,非常危险。但是速战速决就能成功,在里头拖延时日就会失败。大非岭这个地方宽阔平坦,你可以在这里设两座栅城,把粮草辎重存放进去,留一万人守卫。我率轻骑加速前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你率轻骑做为后援,就可以一举消灭敌军。”待封表面上答应了,心里头却不以为然。

仁贵出兵后,在河口遇上敌军,打了一个漂亮仗,很快便占领乌海,等待郭待封的援军到来。可是郭待封这次的敌人不是吐蕃,而是自己主帅薛仁贵。他不但没有听命令设栅城存放辎重,而且没有及时前进做仁贵的后援。等于仁贵占领乌海了,他才带着辎重,缓缓而进。吐蕃吃了仁贵一次小亏,看见郭待封的部队迟重,有机可乘,就集结二十万人专打郭待封,唐军的辎重全部损失,待封失利,退回去凭险而守,把仁贵的前锋部队扔下不管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