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州(郡)平级但较为特殊的地区设府,政治地位在州(郡)之上。
一种是首都地区,如西京长安地区为京兆府,东都洛阳地区为河南府,北都太原地区为太原府。一种是重要地区,如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的长官为府尹,后改为留守,下属有别驾、长史、司马等。
在重要军事地区设都督府。
都督府,或称大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类。其由亲王任都督,但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都督府仅管本地区的军事,民事由当地的刺史管理。
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
都护府,或称大都护府,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其也由亲王任都护,同样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著名的都护府有安东、安南、安西、安北等。下设都督州,长官为都督,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版图归朝廷,赋税自主,人称羁州。
军事方面有节度使、经略使、防御使、团练使等。
节度使,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管和唐前期的使持节都督。睿宗时将此改造为节度使,设置于全国边境八个重要军事地区。到玄宗时,进行了调整,共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岭南为经略使,职能等同节度使)十节度使,以经营民族事务。节度使为藩镇长官,驻地称为镇衙,所统之兵称衙兵。其下属有副大使知节度事、留后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等等。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遍布全国各地,手握军政双重大权,各自形成了割据、半割据的状态,成为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御使,安史之乱后,由州刺史兼统地方防御部队,建防御使之名。
团练使,地方团结兵(对地方壮丁加以组织与训练的部队)的长官,也多由州刺史兼任。
唐人将所有的官员分为内外官,内官指的是京官,外官指的是地方官。起初,风气重内官而轻外官,因京官实际地位高,待遇优越,且容易升迁。有些外官将京官上任比喻为登仙路。然在安史之乱后,整个观念发生了颠倒,变成了重外官而轻内官。其原因是中央财政极为困难,常常发不出官员的俸禄,而地方,尤其是节度使所在的藩镇,利用权利包揽地方的赋税,对其属官能给予叫高的俸禄,由此,京官大批地向地方流去。此外,中央的权利遭到极大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地方,内官的形象相应一落千丈,相形之下,外官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这二十四功臣图像,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奉太宗之命所立的。图像的顺序依次是:
赵国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国成公:杜如晦、郑国文贞公:魏徵、梁国公:房乔(字:玄龄)、申国公:高俭(字:士廉)、鄂国公:尉迟恭(字: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玉、褒国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忠公:屈出通、郧节国公:殷峤(字:开山)、谯国襄公:柴绍、邳国襄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郯国襄公:张公谨、卢国公:程咬金(字:知节)、永兴国文懿公:虞世南、渝国襄公:刘政会、吕国公:唐俭、英国公:李世绩、胡国壮公:秦琼(字:叔宝)。
唐高祖诸子
1、太子:李建成(生母:窦皇后),2、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生母:窦皇后),3、卫王:李玄霸(生母:窦皇后),4、巢王:李元吉(生母:窦皇后),5、楚王:李智云(生母:万贵妃),6、荆王:李元景(生母:莫嫔),7、汉王:李元昌(生母:孙嫔),8、酆王:李元亨(生母:尹德妃),9、周王:李元方(生母:张氏),10、徐王:李元礼(生母:郭婕妤),11、韩王:李元嘉(生母:宇文昭仪),12、彭王:李元则(生母:王才人),13、郑王:李元懿(生母:张宝林),14、霍王:李元轨(生母:张美人),15、虢王:李凤(生母:杨美人),16、道王:李元庆(生母:刘婕妤),17、邓王:李元裕(生母:崔嫔),18、舒王:李元名(生母:小杨嫔),19、鲁王:李灵夔(生母:宇文昭仪),20、江王:李元祥(生母:杨嫔),21、密王:李元晓(生母:鲁才人),22、滕王:李元婴(生母:柳宝林)。
唐贞观十一年位阶[俗称非实授官]
(品级)从一品,(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阶)骠骑大将军,(勋官)无;(品级)正二品,(文散官)特进,(武散阶)辅国大将军,(勋官)上柱国;(品级)从二品,(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阶)镇军大将军,(勋官)柱国;(品级)正三品,(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阶)冠军大将军,(勋官)上护军;(品级)从三品,(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阶)云麾将军,(勋官)护军;(品级)正四品上,(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阶)忠武将军,(勋官)上轻车都尉;(品级)正四品下,(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阶)壮武将军,(勋官)无;(品级)从四品上,(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阶)宣威将军,(勋官)轻车都尉;(品级)从四品下,(文散官)中大夫,(武散阶)明威将军,(勋官)无;(品级)正五品上,(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阶)定远将军,(勋官)上骑都位;(品级)正五品下,(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阶)宁远将军,(勋官)无;(品级)从五品上,(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阶)游骑将军,(勋官)骑都尉;(品级)从五品下,(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阶)游击将军,(勋官)无;(品级)正六品上,(文散官)朝议郎,(武散阶)昭武校尉,(勋官)骁骑尉;(品级)正六品下,(文散官)承议郎,(武散阶)昭武副尉,(勋官)无;(品级)从六品上,(文散官)奉议郎,(武散阶)振威校尉,(勋官)飞骑尉;(品级)从六品下,(文散官)通直郎,(武散阶)振威副尉,(勋官)无;(品级)正七品上,(文散官)朝请郎,(武散阶)致果校尉,(勋官)云骑尉;(品级)正七品下,(文散官)宣德郎,(武散阶)致果副尉,(勋官)无;(品级)从七品上,(文散官)朝散郎,(武散阶)翊麾校尉,(勋官)武骑尉;(品级)从七品下,(文散官)宣义郎,(武散阶)翊麾副尉,(勋官)无;(品级)正八品上,(文散官)给事郎,(武散阶)宣节校尉,(勋官)无;(品级)正八品下,(文散官)征事郎,(武散阶)宣节副尉,(勋官)无;(品级)从八品上,(文散官)承奉郎,(武散阶)御侮校尉,(勋官)无;(品级)从八品下,(文散官)承务郎,(武散阶)御侮副尉,(勋官)无;(品级)正九品上,(文散官)儒林郎,(武散阶)仁勇校尉,(勋官)无;(品级)正九品下,(文散官)奉仕郎,(武散阶)仁勇副尉,(勋官)无;(品级)从九品上,(文散官)文林郎,(武散阶)陪戎校尉,(勋官)无;(品级)从九品下,(文散官)将仕郎,(武散阶)陪戎副尉,(勋官)无。
………………………………………………………………
转自前线军事社区——引自《唐书》及《旧唐书》——由烟雾飘飘生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