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学模型就是对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结构的假设,用以解释相应的现象。需要为之建立科学模型的,要么是大得我们无法完整看到的事物,比如宇宙。要么是小得用肉眼,乃至显微技术都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微观粒子。要么是某些人类无法解剖的事物的内部结构,比如太阳内部。科学模型能够解释所有相关的已知自然现象,准确把握某些自然规律,以准确预测某些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不能被模型解释的相关现象,即可否定该模型,建立新模型。
中学物理有汤姆生关于原子的枣糕模型,这是一个已被否定的科学模型。但因为它确曾解释了原子的不少特性,对人类正确认识原子有过突出的贡献,也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必然产物,因而仍可谓科学模型。
其实,“四天世界”也是这样一种科学模型。佛教时轮部把整个南大洲(即引用经文里的阎浮洲,或称南瞻部洲,对应地球)分为12个地段,太阳昼夜运行都要照遍12段——这已经相当接近现代天体学了。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类似的如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和浑天说两种宇宙模型,在当今看来固然是错误的,但古人却用它们建立了准确的历法,阴历至今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因而又称为农历。可见它们也堪称科学模型。
这样看来,“四天世界”对应一个太阳系又是有根据的。
其次,在须弥山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上述经文所谓阎浮提洲、瞿陀尼洲、弗婆提洲、郁单越洲,又称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我们已经知道阎浮提洲对应地球,那么其它三洲也当对应三颗有生命的外星球了。然而“四天世界”又对应的是太阳系,这岂不是说,我们的太阳系里有四颗行星上有智慧生命么?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这一点,我尚未见有佛教徒正面解释过。
有一种解释是我个人的,即四洲并不处于同一维度,只有阎浮提洲,即地球处于三维空间,其它均处于多维空间。根据是《起世经》所述四洲之人的寿命、身体条件、生活水准、精神境界都是依次提升的,最圣最妙的,就是郁单越洲。从瞿陀尼到郁单越,这三洲上的人相对于地球人简直就是神了。
最后,拿只有一千个太阳系的“小千世界”对应恒星系,表面看来,很不靠谱。盖仅就我们的银河系来说,就有约一千亿颗恒星,也就是说,有约一千亿个太阳系。一千比一千亿,难道不离谱吗?
有人说这里千是虚数,实际上指得更多,这个说法不免牵强。另一种说法倒颇有根据,即佛学关注的是有智慧生命的地方,没有智慧生命的地方,佛学虽然不否定它们的存在,却认为它们没有价值。这一点在前面讲空与识的那一节已有论述。也就是说,“小千世界”对应的是一个恒星系里,有文明的那些太阳系,它们约有一千个。有约一百亿颗恒星的银河系里,只有一千个有文明的太阳系,这似乎还是有些离谱,可是我们至今仍没有发现外星人,也就无法否定这种说法了。
你也许已经发现,我在本章第一节里概述的《玄牝之门》多元宇宙观,并未将群星与大千世界对应起来。上述分析只想告诉读者,在设计多元宇宙观时,即使能找到充分的理由,也没有必要生搬硬套地把现代宇宙观和宗教宇宙观对应起来。多维空间的科学假想足以使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和谐并存,下一节就来详细阐述,《玄牝之门》多元宇宙观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