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仔细观察之后,这个老师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西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于,外国的妈妈看孩子做,中国的妈妈替孩子做;外国的妈妈是配角,中国的妈妈是主角;外国的妈妈是观众,中国的妈妈是导演。
我们总是埋怨孩子不体谅父母、不自觉学习、不主动做事、没有目标、懒散,我们扪心自问,孩子的这些问题是否和我们替他们做事有很大的关系呢?
◎了解父母为什么喜欢当主角,替孩子做事
虽然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将要谈到的这个问题,但冷静想想,我们的潜意识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呢?
怕孩子找麻烦。当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尝试自己做事的时候,他们的动作会很笨拙,会弄得到处是饭粒,会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儿园会迟到,走路太慢耽误时间,等等。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还要收拾,把衣服弄脏了还要洗,穿衣服、吃饭、走路慢了我们上班会迟到,我们没有考虑到这是孩子各种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而是过多地想到我们会不会麻烦。
怕孩子吃亏。一家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我们担心孩子进入社会会吃亏。于是,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我们就去替他解决问题;孩子和小朋友出现矛盾了,我们就去找对方的父母理论。生怕孩子吃亏的观念让我们处处替孩子解决本该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
对孩子的依赖。一般我们会认为孩子小,好依赖我们大人。其实,大人也会依赖孩子,我们依赖的是孩子对我们的爱,因此我们就乐此不疲地帮孩子做很多事,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们担心孩子会因为我们不替他做事就会不爱我们,而我们需要这份爱,我们还期望着孩子帮我们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和愿望呢。
◎了解父母做主角的危害
能干的父母往往培养出无能的孩子。若我们替孩子做了他们该做的事,他们的能力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如何担当?我们看到的一些孩子厌学、懒惰、平庸,就是因为我们喜欢做“主角”,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从而让孩子养成依赖、以自我为中心、只知享受、不懂回报的性格。
教育专家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说,孩子现在和将来出现的问题,大都是父母当“主角”惹的祸。
◎陪孩子长大,我们只是配角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养育孩子,就是为了他们将来离开我们。”孩子一生的路很长,我们需要陪伴他们长大,而不是替他们长大。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只能是配角和观众,不能做主角和导演。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配角呢?
做配角需要耐心。看到孩子撒了饭、摔了碗、穿衣服慢等,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即使在尝试中做错了事,我们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学会自己做事,不要怕麻烦。就像那位外国妈妈一样,静静地当观众,而不是急于教孩子如何做。
做配角需要爱心。我们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爱孩子就是让孩子独立自主,自由地成长;爱孩子就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爱孩子就是做观众,在孩子失误和成功后都给予掌声;爱孩子就是忍下心来看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配角做绿叶,衬托着红花,但绿叶一定要默默地供给红花所需要的养分。然后,慢慢地等待它们结出花苞,一点点展开花瓣,直至绽放最美丽的芳华。
特别提醒:
如果想让孩子强大,我们就要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孩子的人生舞台上,我们不要忘记做“配角”的使命,不替孩子设计他们的未来,不替他们做他们自己的事,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
不和其他孩子横着比,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在生活中,父母总是惯于寻找、放大孩子的缺点,惯于拿孩子的缺点同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常常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样,而自己的孩子,总是“千疮百孔”,一无是处。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儿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成墨初《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7000元工资。会做饭,会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有一篇“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火”了起来,年轻的网友纷纷跟帖响应“别人家的孩子”。仅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近两万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十分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称“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小时候比的是聪明可爱,上学后比的是成绩,上大学后比的是学校,工作后比的是职业、收入。
这些热捧此帖的网友,大都是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的孩子。他们发出这样巨大的声音,就是在宣泄自己多年来比来比去造成的心灵创伤。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