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3岁的朔朔跟着妈妈在家玩。妈妈收拾家务,把一些平时不用的东西装到箱子里,朔朔也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忙活着。在阳台上,妈妈一不小心把一个空酒瓶子摔碎了,妈妈赶紧告诉朔朔:“千万不能动,这个东西会扎破手,等妈妈去拿簸箕收走。”等妈妈走后,朔朔蹲下来乖乖地等妈妈。他看到绿色的玻璃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漂亮极了。他忍不住伸手去抓,结果,手被玻璃划破了。他不知道手指上冒出的红色东西是什么,好奇地盯着看。妈妈拿了簸箕赶过来一看,吓了一跳,对着朔朔大叫:“不是叫你不要动吗?你这孩子!流血了,疼不疼?”朔朔被妈妈这么一叫,吓得“哇”地哭出声来。
才3岁的琪琪就显示出了女孩儿爱美的天性。她经常看到妈妈在脸上涂一些化妆品,一天,她趁妈妈不注意,偷偷跑到妈妈的房间,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在自己脸上涂抹。当妈妈走进房间的时候,不禁大叫一声,她看到琪琪正把她昂贵的化妆品往外挤,还把自己涂成了“大花脸”。妈妈看着快被挤完的瓶子,狠狠地训了琪琪一顿。
从小到大,孩子会遭遇到很多次“危险”,也会搞无数次破坏。虽然程度不同,但每次都会让我们做父母的揪心,我们不明白,孩子怎么这么爱搞破坏,这么容易受到伤害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爱搞破坏,又容易受伤
原因其实很简单,3~5岁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是通过手的触摸、体验开始的,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想去摸一摸、看一看、碰一碰。他们没有什么经验预见外界事物的危险性,只有通过尝试才知道哪些东西是安全的,哪些东西是危险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看到蜡烛的光就想用手去抓,烧疼了才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碰的。从此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经验:火是危险的,不能用手碰。
“破坏”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心理学家分析,可能因为孩子动作发展上的需要或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的支配,也可能是因为被父母关注少的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注意,才导致的故意“破坏”行为。
◎探究大人对孩子受伤和搞破坏之后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在探索一件新鲜事物的时候,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受到伤害,大多数孩子弄伤了、弄疼了会哭,这时候,大人就会受不了了。因为孩子受伤比自己受伤更难受,不仅心疼孩子,还会产生很深的自责感。为了发泄这种痛苦,我们会大声地斥责孩子,或者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以后千万不要动这些东西,会把孩子看得更加仔细,保护得更周到。
我们这样的反应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孩子无意中受伤或者搞破坏之后,如果我们大声斥责孩子,孩子会把受伤的身体痛苦与受到斥责的精神痛苦累积起来。他们会告诉自己:我不能乱动东西,会很痛苦。在潜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会限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变得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有一种可能,逆反心理比较重的孩子,他们会故意做类似的事来反抗我们的权威,也就是说,孩子会故意受伤,甚至多次受伤,以此来多次体验“征服”父母之后的成就感。
我们过多的、过于激烈的反应会限制孩子的正常探索和肢体行动,甚至会抑制孩子这方面潜能的开发。
◎淡化处理由于探索发生的伤害或破坏
我们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危险”,甚至可以这样讲,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何况孩子在探索未知事物的时候,由于他们没有累积的经验,遇到的“危险”可能会更多。当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经验直接告诉孩子,但是没有亲身的尝试和体验,孩子很难将这些经验变成自己的“图式”。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多动手,多体验。
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发生伤害事件的时候,像上面例子中朔朔妈妈的做法很不可取。当看到孩子受伤,她大声叫喊会对无知无畏的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他心里会对相似的东西产生恐惧心理,这对于孩子探索外部世界是非常不利的。
朔朔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帮孩子处理伤口,接着把玻璃碴儿处理掉,然后语气平和地先肯定孩子的探索精神,再把这件事情的危险性告诉孩子。因为经过了亲身体验,孩子会有很深的体会和记忆,也会在日后的探索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琪琪妈妈应该懂得:孩子在模仿自己的做法。她的模仿力和探索欲和化妆品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恐怕我们做父母的都心里有数。因此,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育人先育己。
特别提醒: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发生的积极的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在探索中的受伤或是破坏行为,让孩子在尝试中体验到疼痛的感觉、尝试的结果,学会自我保护和正确的应对方式等。
别将孩子看得太紧,给孩子机会自由探索
给孩子减负,为孩子松绑,把孩子放养,让孩子在自由空间慢慢成长,说着容易,可真正做到的家长有几个?回想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尽管当时的社会环境绝对称不上完美,但至少我们的父母用不着整天担心我们遭人绑架。我们小的时候有机会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甚至可以玩跷跷板这样“很危险的游戏”。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