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为心意所安之向
第三个方法是“察其所安”,“察”是比观更详细的观察。朱子讲,“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这是更深入了,看他的所安,安当乐讲,他乐于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并不是我们喜欢做的,可能是迫于无奈,看到别人行善,自己不行善不好意思,勉强而为之,这就不一样。
“所由虽善”,是他这一念生起来的是善,念头真正是为大众,没有私心,可是他所做的也只是这一次,不是他的心之所乐,他乐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他喜欢这个,不是真正喜欢为善。他这一次所做的,也不能代表他的为人,他还是虚假的,伪就是虚假。做一次可以,做久了肯定就变了,因为他的心不乐于此。只有做到乐于为善、好善乐施、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这个人才是真善,他才能做得恒久,为什么?他乐于此。一个人喜欢做,他才会一直做下去。如果他真正明白了,帮人就是帮自己,为公也是自利,那他一定是无怨无悔,天天为善,谁也挡不住他。
所以因果教育就很重要,因果教育让人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报应丝毫不爽。真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为善对自己真有好处,我们才会真正乐于行善,真正发自内心。如果不明白这个因果,即使是为善,可能心不真,心有所图,或者是勉强被逼着才这么做,不能够转自己的心。
我们的恩师提倡,要挽救世道人心,必须推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帮助人生耻心,耻于作恶,也能够乐于为善,因为他以善为荣;因果教育帮助人生畏心,畏惧作恶,不敢作恶,也能乐于为善,他知道善有善报,所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并重。
识人之要见其存心
雪公老人,李炳老引古注解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有一点不同的说法,这个说法也很好。他说,“视其所以”的“以”,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当“用”字讲,就是视其所用。皇侃的《注疏》里说,“即日所行用之事”,即日就是当日,近在眼前的,今天做的事,也就是《谷梁传》解释的,日用寻常之事,看眼前的事,从近处看人。
但是只看现前的事,不足以了解这个人,还要“观其所由”。何晏的《集解》说,“由当经字讲”,就是观其所经从;皇侃解释说,从来所经历之事,从过去所经历的事情,来观察这个人,观察他一贯以来的为人。
“察其所安”的安,皇侃的《注疏》里讲,“谓意气归向之也”,他的意念所归向,与朱子说的“乐”有相似之处,他的意念喜欢做什么。潘维城先生在《论语古注集笺》里说,“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善人恶人,他的心安在哪?如果行善而安于善,已经变得很自然了,天天都行善,则善日进,他会愈来愈善;如果有过错而安之,有过不肯改,安于现状,因循度日,不能奋然改过,就是恶日积,天天在积恶,积累过失,积小恶就成了大恶,最后变成十恶不赦。
我们有恶必须要改,连小恶都不能姑息,要勇而改之,孔子讲“知耻近乎勇”,知耻是什么?以恶为耻,知道自己有恶、有过错,努力改正,这是勇者。所以天天要忏悔,天天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天天干。我们用什么来做省察的标准?最好的标准,恩师讲的儒释道三个根: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就用这三篇文章天天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过失。
我们曾经把《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作为功过格,天天省察自己。譬如《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我们把它作为功过格,列出一百一十三条,做一个日期的表格。今天是几号,对照一下,做到的打钩,做不到的、犯错误的打叉,然后数一数今天有几个叉,明天着重在那些打叉的地方改过。一开始,会发现一天有四五十个叉,一百一十三条错了一半以上。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开悟了。开悟之后怎么办?悟后起修,修是把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然后恶日少而善日多,逐渐恶习气都断掉了,就成为一个纯粹的善人,这就是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