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到1992年期间,因暴力犯罪而被逮捕的青少年数量增长了50%”这是联邦调查局最近的一份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报告的标题。政客们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把更多的警察派到街上去;犯罪心理学家们则认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让更多的父母待在家里。在美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在大街上行走是不安全的,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个词——“冷漠”,或者称之为“不敏感”。许多孩子都不关心别人。当然,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归咎于社会环境,要求多建造些廉价的住房和学校,但是建筑物并不能造就有教养的公民;防止犯罪的着眼点必须落实在家庭内部的结构上面。在家庭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会转变成内在的控制力,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成长为快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所必需的。许多犯罪分子都缺乏同情和理解——他们不具备为受害者的感受而感到苦恼的能力。他们心中的愤怒以及性格上的侵害性源自于小时候没有受到依附性的养育,这是幼年时期与缺乏关怀、不善于教育的照料者在一起的必然结果。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与那些在自己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与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写作本书的时候,美国国会批准了300亿美元的预算,用来对付犯罪问题。联邦政府已经在预防犯罪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这300亿美元是追加的预算。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在城市地区增加警察的数量。和以往一样,政府这一次又把钱花费在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措施上。如果把这300亿美元拿过来用于对父母们实施援助的话,你可以想一想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经济上的援助使那些单身母亲以及低收入的双亲家庭中的母亲能够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留在家中,她们可以专心地养育、管教自己的孩子,而不仅仅是把心思都放在生计上面。没有养育经验的母亲们可以在哺乳、“把孩子穿在身上”(参见第二章——译者注)、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养育孩子方面受到专业的指导。本身在童年时受到过虐待的父母可以得到专家的咨询,从而防止类似的问题又重新出现在他们的孩子身上。父母们会得到帮助,从而能与孩子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一旦在家庭里大家有了亲密的关系,同情、理解、自尊以及良好的教养也就随之而来了。目前,这样的一项示范性计划已经在夏威夷付诸实施,它被称为“健康的起点”,在减少虐待孩子方面已经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前景。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必须防止街头充斥着与父母感情疏远的孩子的现象继续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形成一套防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性养育方法,那么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我们的城市就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预先作好计划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太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而他的一个小伙伴又来你家找他玩,你可以要求那个小朋友的父母让他带上玩具来你家。对于那些新鲜的玩具,孩子们是抵抗不住诱惑的。很快,你的孩子就会意识到如果要得到那个小伙伴的玩具,他就必须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你要带着你那愿意与别人分享的孩子去一个不愿与人分享的孩子家,那么也应该让你的孩子带上自己的玩具。有些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已经培养起了一种公平意识。我们的一个孩子曾经再也不愿意到他的一个朋友家里去,因为“他不把玩具拿出来一起玩”。为了把这件事作为一次对他进行教育的机会,我们这样表扬他:“你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不是很值得高兴吗?我敢肯定孩子们都喜欢到我们家来玩。”
保护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十分的依恋他的那些宝贵的东西,那你就应该尊重他的这种感情,同时还应该教育他要做到慷慨、大方。孩子对于有些玩具会表现得很自私,而对于另一些玩具又会表现得相当大方,这是正常的。你要保护好孩子看重的玩具,当别的孩子要把它抢过去时,你应该把它拿走,对于这些玩具,你应该为孩子背起不愿和别人分享的责任。要让孩子慢慢地学会与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在游戏开始之前,你应该帮助孩子区分哪些玩具是他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哪些是他要放起来、留着自己玩的。你可能还需要充当裁判的角色:“这个特殊的玩具是苏西的生日礼物;在她愿意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之前,你可以先玩别的玩具。”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家庭越大,就越有必要平衡好尊重个人的所有权和教孩子学会分享之间的关系。应该向孩子指出“那是科林的玩具……这个玩具是属于整个家庭的”。当然,你还应该鼓励孩子交换玩具。孩子们很容易掌握家庭玩具的概念,比如立体声录音机,是家里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有一个大家庭,四个孩子的年龄相当接近,那位妈妈在家里采取了这么一种策略:孩子得到的礼物先由拥有者享用一天,然后就必须贡献出来、放到大家都可以玩的玩具箱里去。需要单独保管的那些特殊玩具被分开放在各自拥有者的房间里。
为孩子创造与别人分享的机会为了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玩具,珍妮特把一整块饼干给了4岁大的本杰明,并向他提出了要求:“请你把饼干分一些给罗宾。”他掰下了一块饼干,递给了罗宾。本杰明做得很好,而且,从他做出的榜样当中,2岁大的罗宾也明白了什么是分享。通过让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做出榜样,你能够教那些比较小的孩子学会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做出了榜样的小老师还是学习榜样的学生,都上了一堂学习慷慨大方的课程。
西尔斯经典链接: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
传统看法认为在“懂道理的年龄”(通常认为是7岁左右)之前,孩子还不具有是非观念。然而,从孩子出生的时候起,你就开始了对他是非观念的培养。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中,由于看到了身边的那些榜样们是如何生活的,并且处理过千百次的是非选择,孩子就收集、存储起了大量的有关“正常行为”的资料,作为他行为处事的准则。一旦孩子将内心中的这些准则(他的行为规范)和成长中的自我融为了一体,那么他偏离这些规范之后就会感到内心的不安。
在7~10岁之间,孩子发生了一个在道德推理上的主要进步——形成了判断一个行为正确与否的能力,并不是因为父母告诉了他是对还是错,也不是出于担心受到惩罚,而是因为孩子已经懂得了对错。这是真正的是非观念的雏形。孩子已经把你的价值观转化成了他自己内心的准则,这时,他还开始主动地去吸收别的价值观念。构建孩子是非观念体系的关键,在于尽早地让孩子处于各种正确选择的包围之中,从而使这些正确的选择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当他不可避免地面临错误选择的时候,这些已经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的正确选择会让他感到内心的不安。
在9~10岁之前,孩子的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但是,它是从出生开始就在逐步地培养的。如果孩子在进入应该具备是非观念的年龄段时还缺乏内在的参考体系,那就会造成不利的局面。就好比园丁耽误了播种的时机,父母们会发现,如果过迟地让孩子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话,尽管你教授的价值观念也会在孩子的心中生下根,但是这些根须不会像你在正确的季节播种那样来得深。
你应该在孩子差不多6~7岁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是非观念,或者在你认为孩子已经有能力理解是非的时候来进行这样的教育。你可以采用我们所谓的“匹诺曹原则”来教育你的孩子:“在你的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是‘做正确事情’的声音,另一个是‘做错误事情’的声音。有时候,你更容易受到‘做错误事情’的声音的诱惑,它看起来好像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一时之乐。但是,如果你选择听从它的摆布的话,那么你终将知道那是错误的选择,因为你的内心不会感到幸福、安宁。你应该听从自己心里那个要你做正确事情的声音,这个声音才会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