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第1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4)(2 / 2)

你初学走路的孩子伸手去抓火炉上汤锅的手柄,你对他大叫一声:“停下来,别动!”而不是说:“不行!”在宝宝停下来的瞬间,你应该紧接着马上对他说:“会烫着宝宝的。”你紧紧地抓住了他跃跃欲试的小手(你会想着下次该把手柄转向里面,并且使用在后面燃烧的炉具),看着他吃惊地睁大了的眼睛,保持你严肃的表情,对他说:“烫,会伤着的。别去碰炉子上的东西。哎哟,好疼啊!”这么做,你不是简单地对他说“不”,而是清楚地解释了你的观点。接下来你应该抱他一下,特别当你发现自己刚才的语气很严厉的时候,重新跟他亲密起来,这样的话,这个小插曲就不会使孩子一整天都不高兴(“烫”也是一个能让孩子停下来的管用的词,尤其是在孩子已经有了对“烫”这种感觉的个人体验之后。你应该小心地抓着他的手,放到他能感觉到炉子温度的地方,让他明白这种感觉和“烫”之间的联系)。

西尔斯经典链接:是协商,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孩子们,特别是那些有着坚强意志的孩子,会让父母心力交瘁。他们坚信自己必须拥有一些东西,否则他们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他们不停地对父母纠缠不休,直到他们答应了才停止折磨他们的精神。这样的养育肯定是错误的。然而,如果你在仔细地倾听之后,发现孩子的要求听起来很合理,那么就应该主动地和他商量。有时候,在你对他说了“不行”之后,你会发现明智的做法是改变自己的主意。一方面你要让孩子明白你说“不行”那就是“不行”,另一方面,你还应该让他感到你是可亲近的、能变通的。这有助于你坚持自己对他说“不行”的立场,直到你把他的话听完。如果你意识到在你说了“不行”之后,你的孩子默默地感到委屈或者生起了气,那么就应该在他旁边听他讲,可能他有一条理由是你没有想到的,或者他的要求对他来说十分重要、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如果孩子的想法有充分理由的话,你不要拒绝改变你的决定。但是你必须要保证让他知道,你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你的公正,而不是由于他耍的“要让你受不了”的鬼把戏。

我们的女儿埃琳看起来命中注定会成为一个庭审律师,她能既符合逻辑又充满感情地为她的情况进行辩护。当她扬起她那长长的眼睫毛,你很难对她说“不”。最后,我们终于学会了既对她说“不”,又不挫伤她富有创造性地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当埃琳想要一匹马的时候,我们对她说“不行”(家里靠我们养活的成员已经够多了),埃琳却还是坚持。通过在尝试和失败中的摸索,我们已经懂得,任何在孩子心目中有分量的愿望,不管是多么滑稽可笑,大人都应该听一听。当埃琳向我们讲述她想要一匹马的愿望时,我们全神贯注地听着、体验着她的情感。我们反驳道:“埃琳,我们能理解你为什么想要一匹马。你可以经常骑着马出去玩,还可以照料它,并且你的一些朋友有马。”(我们想让埃琳感到我们理解她的想法。)“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不行’,而且我们将来也不会改变主意。现在我们还是坐下来,平静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知道她的要求没有可商量的余地,这能够分散她的精力,也使我们能够避免被她烦得筋疲力尽。)“你现在还没办法去照料一匹马。”(我们一一列举出了在拥有一匹马,得到乐趣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的那些责任。)“如果你能够完成接下来六个月的功课,并且向我们证明你能负责照料好一匹马,那么到时候我们再来商量这个问题。”9个月之后,一匹名为“踏飞”的马加入了我们家庭成员的行列。埃琳得到了她想要的马,同时又学到了生活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如何克制自己、将自己的满足推迟到将来,要获得利益就必须承担责任。

在我们刚有头几个孩子的时候,我们俩还是年轻的父母,那时我们认为,在孩子生命面临危险的场合,比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下子跑到了大街上,打他的屁股是没有什么不妥当的。我们推断,很有必要在孩子的心里和身上留下持久的印记,免得他下次再跑到大街上去。在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才顾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随着我们对养育孩子了解得更多,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在危急的时候管教孩子,也有比打屁股更好的办法。而且我们还认识到,学步阶段的孩子前次得到的教训到了下一次就忘记了,即便是有“身体上的印记”。下面是我们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

面临危险时说的“不”当学走路的孩子跑到了我们家车房前的车道上时,玛莎像老鹰一样紧盯着他。如果他冒冒失失地离马路太近,她就会上演她最拿手的长篇大论的唠叨,大声对他喊道:“站住!那是马路!”并且把他从马路边抓回来,一遍又一遍地絮叨当他跑到大街上时她有多么担心。她没有对孩子大声呵斥或发火,而是表达着自己由衷的担心,诉说着每个妈妈在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伤害时内心都会出现的惊慌。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相信她,因此她毫无保留地对孩子诉说着。这还真起了作用!孩子对马路有了很深的敬畏,而且想到马路上去的时候总是期待着得到妈妈的许可,知道妈妈会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穿过马路。有好几次玛莎不得不大声发出警告,用来增强孩子对马路的敬畏感。她把这种声音专门用于为了安全而需要立刻作出反应的场合。这种声音很难用文字来描述,它是一种非常尖锐、非常强烈的“啊”的声音。有一次,斯蒂芬在一个公园里走到了离她大约60米远的地方,当他快要跨入马路时,玛莎不得不使用了这种声音来阻止他。他停下了脚步,这让玛莎的紧张心情一下子得到了缓和。斯蒂芬回过头看着玛莎,使得她有足够的时间跑到他身边去。她从来都不随随便便地就使用这种声音,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常规的办法来处理。

西尔斯经典链接:不能说“不”的妈妈

有些父母想要为孩子提供孩子所必要的东西,出于这样的热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提供孩子想要的所有东西。那些实践着依附性养育方法的妈妈们,往往会成为凡事都对孩子说“是”的妈妈。

从最初的时候开始,妈妈就应该轻松自在地向孩子说“不”,这一点十分重要。早在妈妈制止宝宝用力拉自己的头发或者在哺乳过程中咬她的时,她就应该开始对孩子说“不”。妈妈应该告诉他必须停止,因为他的行为让她感到疼痛,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她开始在教宝宝分清是非的界线。严肃地对孩子说“不”应该贯穿于孩子学步阶段的始终。除了直接说“不”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可以让宝宝知道哪些是不安全的、不妥当的。妈妈无论是说“停下来”、“把它放下”或者“不安全”,还是动手改变孩子的行为,她都是在言行一致地、温和地引导孩子的行为,教会他们分清是非的界线。不论采用的是什么方式、什么词汇,对孩子说“不”并不是一件消极的事情,而是一种给予的途径,并且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不会说“不”的妈妈在坚持自己的立场方面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我们的眼里,她们会成为被自己学龄前的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木偶。

一旦妈妈在需要的时候开始自信、坚定、充满爱意地说“不”,孩子是不会被吓着的。这可能会让他皱一会儿眉头,因为他不喜欢听到“停下来”、“等一下”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话。但是他已经有了亲情依附的基础,他信任父母。给孩子设定限制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会让孩子消沉,妈妈不能等到学龄前阶段才开始对孩子说“不”。应该十分自然、十分自信、凭直觉地对宝宝说“不”,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