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看了看倒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以他在乾隆身边多年地经验判断,乾隆不但不怒,相反心里平静地很,于是就渐渐定住了心,正思量着如何开口,只听乾隆声音闷闷地一笑,道:“刘墉你什么也不用说了,你此次的遭遇朕一清二楚,你心里想得朕都明白,今后你还是军机大臣,也不要一口一个罪臣的叫了,朕听着不舒服;福康安你也不用讲了,云南的战事我现在比你也清楚!――咱们还是先说说和的事儿吧!”
一见面乾隆就把刘墉弄了个热泪盈眶,刚才又让他官复原职,照样做他的军机大臣,他在心里还没能转过这个天大的弯儿来呢,乾隆又忽然提到了和。虽然乾隆没有直接问他,但他是处理和一事的钦差大臣,皇上这显然是在问他,于是略一思索,就按照当初的思路道:“回皇上!臣这次到南京虽然没能按照皇上的旨意把和绳之以法,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什么问题?”乾隆的眉头一皱,朗声问道。
“臣发现我们在北京的这些官员似乎对和都有点误会!”刘墉道。
其实在北京的官员对和根本就没有什么误会,相反倒还有一片感激和拥护,――是和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小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了,是和让他们再也不用为朝廷拖欠他们俸禄的事上愁了。每个月从南京调拨过来的钱除了让他们衣食无忧以外,到了逢年过节还能领到一份额外的补助和奖励。大清朝的官有几个是为了真正报效国家的,升官发财是第一,然后才是伺候皇上;就是真有那么几个一心为了江山社稷着想的开明之臣,那也比一般的人站得高、看得远!他们虽然知道和现在搞得这一套多少与朝廷的体制有点不合,但是他们更知道,现在这位主子花起钱来那可真比黄河的水流起来吓人多了,要是没和在南京想着法地为朝廷敛财,那大清国到现在还不知要被弄成个什么样子呢?
这些情况刘墉当然知道,他还明白其实误会和最大的就是他这位皇上,但是他没敢那样说,只是把“我们百官误会和”当成了借口。
“误会?”乾隆一愣,“什么误会,说来听听!”
“皇上,臣这次到南京发现和在南京所做的一切,其实全都是为了咱们大清啊!臣这次获救以后到了南京,真好赶上兆惠和海兰察派去的催要军饷的人也到了,于是臣就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这一算,臣发现和掌管着咱们大清的钱粮,他这几年最是不容易了!――和在南京的所作所为,那简直称得上是我大清的重臣、忠臣啊!”
乾隆越听越不对劲儿了,脸上的肌肉顿时一阵抽搐,脸色惨白,连眼神也有点恍惚了,赶紧端起小几上的茶抿了一口,回头问福康安:“你这次也去了南京,你怎么看和?”
福康安此时一心想着如何向皇上陈奏振兴大清军队的事,现在才刚刚理出一个头绪来,显然没有注意到乾隆情绪的变化,一听乾隆问他,慌忙之中把刚才野马似的思绪往回拉了一拉,头也没抬就大声道:“皇上,刘大人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个和很会生财,并且做事光明磊落,言必行行必果!以前我打了那么多的仗,现在回头想想,也只有和和大人能把军饷按时、足额的送到前线去,让战场上的弟兄们没有后顾之忧;也只有和当了那个财政大臣以来,我们的战事才没有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打败仗!我看,除了和和大人,咱们大清国再没有这第二个人了!”
如果刘墉的话是给乾隆一心铲除和的想法浇上了一桶凉水的话,那福康安刚才对和大加赞赏、忠心佩服,还带着满心感恩的话那简直就是给乾隆来了当头一棒!
乾隆听着听着就不知不觉地从御榻上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