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笑道,“此次来杭城,能见先生,真是青之幸事。想是先生有事吩咐青。”
何先生就喜欢林靖这份知情识趣,何先生道,“并不是有事吩咐你,你是个聪明人,与外头那些个人不同。你当知晓,这浙闽总督之位,真真是个烫手山芋啊。阿青,你是辅助林副将(徒小三)两胜倭寇之人。我听说,就是徐协领手下将士们现下练的那个小三才阵,都是自你那里学来的。我看过此战阵后,当真是有眼无珠,竟险些误了你这样的大才。”说着起身竟对林靖行一礼,林靖连忙去扶何先生,连声道,“先生这样,实是折煞我了。”
“你虽年少,才干却远胜于我,达者为师,何来折煞之理。”何先生这几句话说的颇为郑重。
林靖摇头苦笑,“我这样的年纪,如何就能想出这样的战阵来。不怕先生笑话,这里头,有我一位师长之功。原是我少时看兵书,觉着三才阵乃大阵,用起来未免不便,虽有我的主意,亦有师长的指点,才有如今的小三才阵。”
何先生心下一动,不由问道,“不知阿青你那位师长在何处?我愿意亲自过去请教。”
林靖自然不能说出舒先生之名,他便道,“他并无妻儿亲眷,原是个云游四海之人,只是我少时得些机缘,他教了我几年书,如今,我也有许多年不曾见过他了。”
这样的鬼话一出,何先生信不信的,便不好再追问了。
何先生令人请林靖过来,主要是想问一问林靖在抗倭之事上有何打算。林靖一笑道,“倭国不过一蕞尔小国,在青看来,并无可惧之处。但以往,倭人数十,便可袭村,劫掠一县,何故?难道仅仅是百姓胆怯之故吗?何况,打仗难的,从来不是刀戈相对之时。决定战事胜负的,往往在战前。”
“这话有些意思,不过你还得细说说。”
林靖道,“要说浙闽大势,我说不好。不过,海盐两次抗倭之战,我倒是有些感触。第一次与倭寇交战,城中留有守兵三百,而且,城墙坚固,前来的倭寇只得百人,兵卒们还是吓得战战兢兢。但,这种怯意在守城的第二日就轻了许多,待到第三日,非但将士们憋足了心气打倭寇,就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帮忙助战。待到出城迎战倭寇时,初时还只是官兵参战,到最后,全城百姓都奔了出来,把那百十个倭寇踩成了烂泥。可见,百姓们的胆怯不是不能战胜。第二次剿倭之战,之所以能胜,是因为我提前得来了消息,知道倭寇要来,所以,有所准备。有备而无患,就这样简单。”
何先生却是不好糊弄,道,“你如何得知消息的?还得知的那般确切?”
林靖一笑,“这也是跟倭寇学的,我到海盐后,打听了倭寇们惯用的伎俩。说来,许多战事,不是败给倭寇,而是坏在城里给倭寇送信的内鬼身上。倭寇可以用间,我一样可以用间。”
林靖说的简单,何先生却明白,林靖能打听出倭寇来犯的消息,这其间还不知用了多少心机手段。何先生感慨道,“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林靖谦道,“我不过后生晚辈,可若无总督大人庇护,何能有后来那一场大胜呢。”
何先生心下一动,道,“如今正需阿青你这样的人才,总督大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