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啦!看什么呐!跟丢了魂儿似的?”秦茵冲着我们大声叫道。
“哦,来啦!”我和恒子连忙拎起自己的包裹快速赶了上去。
在停车场附近有一个古香古色的酒店,门牌使用金色的是蒙文、蓝色的底儿。这个酒店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极了古时候的龙门客栈,但是一进去就发现这里的设施与沿海城市的四星级的宾馆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源旅行社为了我们休息方便,在韩大老板的要求与安排下直特意为我们每个人都定制了单间!
众人拿着自己的房间钥匙,将大包小鎏的行李放进了屋里,斯琴明月给了我们半个小时的洗漱时间,然后到大厅集合共游亲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真的壮丽无匹,建筑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结构严谨,是个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
亲王府前后五进院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为大堂、二堂、回事厅、议事厅和承庆楼,每座正堂两侧各有配房,五进院落均有东西厢房。
主建筑群外,东西两侧建有跨院,左右对称,每个跨院有若干四合院,由垂花门和回廊相连。
东跨院为王爷福晋起居处,分别布列有内宅、卧寝、书房、燕诒堂及生活服务设施膳食房、碾房、磨房、仓库、马房等。
西跨院建有书塾、四角方亭、揖让厅、练功场、孔庙、关帝庙、宗祠、佛堂。
承庆楼之后为王府花园,花园与北山自然风景区毗连呼应,园内建有亭榭、回廊、石桥、池塘、假山、茶肆、戏楼、庙堂。广植花木,放养禽鱼,圈养驯鹿。
前庭南面的锡伯河畔,以前是绿茵似毡的牧场,东西一字排开十三座敖包。据斯琴明月讲,每逢七月,远近的民众会在此举行祭敖包盛会。
喀喇沁亲王府并不是孤立的建筑,它与周围的住宅村落、喇嘛庙宇连在一起。它的西面,过八家村一里许,有以福会寺为中心的五座喇嘛庙(福会寺、极善生乐寺、咸应寺、广慧寺、延庆寺)。主体建筑庙堂、院落均为红砖红墙。
听说以前的时候,这里是以寺庙群为中心,向两旁各伸展一里,是三趟前后街的喇嘛住宅。最兴盛时期,五寺喇嘛达到五百余人!
从福会寺向西,经西湾子、大西沟、上瓦房到银匠营子,这一带曾是王府官员和富人的住宅区,当时,这里的住宅建筑样式均为前出廊檐后出厦、四梁八柱的青砖瓦房。
斯琴明月介绍说,从亲王府东行,依次是大营子、坯场子、希庄、下瓦房,分布在距王府八里以内,过去也都是王府官员和富人的住宅区。下瓦房东二里的杀虎营子,是原来虎枪手住户的居住地。
上瓦房和下瓦房,各距亲王府八里,当时是两个商贸中心,商人、店铺聚集到这两处地方,供应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物品。这两个村庄过去还建有关帝庙、广场和戏楼。
斯琴明月还告诉我们,那时候在亲王府应差的蒙古旗民,大都居住在福会寺后小庙沟、大营子后的鹞头沟和大西沟马场一带。当时,在福会寺寺庙群以外,还有东距王府八里依山而建的善通寺,西距王府十二里建在大西沟的极乐隆兴寺。
连绵二十里的狭长村庄,形成了相当庞大、完整的蒙古族居住群落的统一体。
从亲王府建筑布局看,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其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两路为辅,中路以体现亲王府权力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以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而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出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
我们这些外来人对如此宏伟的建筑,只能以瞠目来表达惊诧与心折!
就在大家沉醉于参观游览的过程中时,老十的灵识又一次动了动。我知道这厮对奇珍异宝的感觉简直比那几只小乖乖都灵敏得多!
“什么方向?”我连忙问道……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叩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