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这孩子出生之后,庄内庄外一切事情倒也顺利,并落得个年年大丰收,孩子6岁时,黄朱显给孩子请了位老师开始习字读经,并取了个书名―黄子云,意思是孩子如青天之云,平步青云。
黄子云这孩子长得极为可爱,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皮肤析白,聪明好动,只是一要摘下他那块生下来带的那块玉就大哭不已,直到又给他带在脖子上方肯罢休,于是,之后夫妇两再也不敢动他的玉。
孩子三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一次全家人吃饭,秋菊将丈夫在沟里打到的几条鲤鱼做成了一道香仆仆的好菜,并做了一样小菜,秋菊和朱显都喜欢这孩子,把鱼骨头挑了,鱼肉给子云吃,这孩子说什么也不吃,又把鱼肉放回父母碗里,一双小手忙弄了半天把几条鱼的骨头全挑了,鱼肉都给爸爸妈妈吃“爹娘吃肉,小云吃白菜,嬉嬉。”
有这么个孝顺的好孩子,可把父母乐坏了,缝人便夸孩子懂事孝顺。随着时间的推移,庄人也就渐渐把孩子出生时的情景忘却。年年的丰收,庄人还都认为这孩子给他们带来的好运,也有很多人议论那块玉,说孩子是天神下凡什么的,一直成了人们饭后的话题。朱显夫妇倒不以为意,之后的日子也就过得清平。
子云自六岁同老师学字后,记忆力超强,先生教一字马上便认一字,老师暗暗称奇。不到1年,把先生会的字全部学会了,该读的书全部倒背如流。于是老师便来和朱显辞行,“先生辛勤教导孩子有方,功课学得很快,还请先生再劳烦数年,令子云这孩子更学些东西”,朱显有意挽留。“呵呵,不教了,再教老夫就出丑了,朱显啊,子云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世所罕见的奇才啊,当马上送他到郡里找位高明的先生,将来成就非凡啊!”。朱显又挽留几次,见老师去意已决,便给了些银两,再三言谢。
关于送子云到桂阳郡继续学习的事,朱显和夫人商量过几次,认为孩子才7岁,那边虽然有几个朋友,但是并不是亲戚,总是不放心,加上膝下就这么个孩子(子云的哥哥在子云出生后两天就突然死亡),又特别喜欢,舍不得啊。
当时天下大乱,中原先是黄巾四起,后为皇甫嵩、卢植、朱俊等人剿灭,之后各镇诸侯又封疆列土,不服朝廷调度,各自征伐,百姓招淹,几年下来,中原一带战死者百万,死于饥饿、瘟疫的不下300万。
于是不少流民逃亡到岭南一带避难,桂阳郡几年来就接了不下上万躲避战乱的流民,其中不乏士族、名流之人,有的甚至是整个家族数百人南迁,于是桂阳郡几年来户口大增,成了一个人口过5万的大郡,加之郡太守赵宽体恤爱民,安置流民有自己的一套政策,桂阳也就日见繁华,集市也热闹不已。这种局部的繁华不正是预示着大汉朝气数尽了吗?
这天有一户3人由郡里的士兵们护送着来到了黄家庄,是一个头发胡子白如雪的老人,身后跟着两个7、8岁的男童,看上去面黄饥瘦,很是可怜。
“听说是北方来的大人物,因为不想在大城里居住,又因为也姓黄,所以太守大人叫护送到咱们庄来……”,“听说他会很多道法,讲话有道理,人家称他“南华老仙”呢……”,大家议论纷纷。
不错,这来的人就是被人称呼为“南华老仙”黄天机,另外的两个男孩就是他的书童,这老人学问和名声都很大(ps:嘿嘿,文友们别扔鸡蛋啊,一直神秘的老神仙也逃难了,还来到了黄家庄,哈哈!喂!那个谁,说了别扔鸡蛋的嘛,还再扔啊!靠,你还扔,我闪呀!)。当下大家听说是太守赵大人的安排,又知道老人很有学问,便忙者帮他们在子云家的旁边盖了两座草房,分了些田地、种子、农具给他们,还经常送些米菜过来,一直到来年秋收。
“南华老仙”因为有学问,又见庄民们那么友好,于是答应开个学房教庄里的小孩读书写字。学房里几乎天天坐满的人,黄子云更不用说也在其中了,一时间学房办得红红火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