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些铜器不仅仅为了实用需要,便重要的还在于维护一种观念。老辈人喜欢说,孩子,这只铜炉子还是从太爷爷那儿传下来的,那只铜什么,已经用了五代人啦。这里面就包含了一种观念,一种关于生活的延续性、恒常性的观念。由于这种观念在我们所处的封闭时代,一直支配乡村生活方式和口味,所以农民们喜爱的铜器,便获得了超越日常的象征意义。
所以,潘铜匠的生意很好,最忙碌时一天要赶做好几样。
还要插叙一下潘铜匠的技术。
潘铜匠虽然人生得丑,但他是个精致的人,甚至是个有着良好的审美素养和表现力的人。不用说,这是指他手上的技艺。他可以在铜器上镏上最漂亮的线纹,这些线纹都是他自己设计出来的。有些具有装饰性的几何图形,丰富多变,你想不到这会出自一个乡村铜匠之手。
潘铜匠拿手的工艺是直接在铜器上刻写花鸟虫鱼一类形象,他眯着眼,脸上有种怪物般的表情,刻刀在手中灵巧异常地天转两转,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就出现了。
很多年后,我在国外见过一些来自巴基斯坦的工艺铜器,那上面有各种美丽的花纹,据说也都出自手工刻制,现在想起来,潘铜匠的工艺足以与它媲美。
说了上面这一大堆费话,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潘铜匠是个高水平的铜匠,所以他作为师傅,就有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徒弟,也即所谓的名师出高徒。
所以,刘二杆在跟随潘铜匠三年之后不仅成为高徒,并且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以潘铜匠的高超技艺为基础的。
刘二杆虽然是被迫来学匠的,不过来到潘铜匠的店铺之后没多久他就喜欢上了学徒生活。社会主义社会的学徒生涯虽然比旧社会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捧了人家的碗,就要受人家管。起床在前,睡觉在后,吃在人后,丢碗在前,中途还要伺候师傅、师傅的家人或客人,如盛饭、添饭、打洗脸水等,这些规距都是免不了的。这也是刘二杆之所以不愿意手艺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他潘铜匠没把刘二杆当学徒看,因为他是刘二杆他大舅的大舅哥。刘二杆来了潘铜匠家,不但比在自家轻松自由,而且能吃上白米饭,而且想吃几碗就可以吃几碗。刘二杆在潘铜匠家吃了几天饭之后,心中不禁暗自后悔:
“早知道这么好,干嘛不早点来哟。”
刘二杆在吃了几天的饱饭之后,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学艺之中。总之,刘二杆在三年的学艺生涯中,手艺飞速猛进,这飞速猛进的手艺,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那天晚上刘亿万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听到我的提醒之后,对我的观点极为赞同:
“妈的麻皮!学铜匠真的是我人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