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第一百四十七章:姊妹团圆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血色记忆> 第一百四十七章:姊妹团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七章:姊妹团圆(1 / 2)

10昼夜的浴血奋战,莱阳城终于获得了解放。

14日凌晨,就在炮声结束的那一刻,二桃忽然觉得不行了,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再也不想多走一步了。老妮、朱老忠他们脸都顾不得洗,胡子拉碴,仿佛老了十岁以上,可是人人的心情却是高兴的。

战斗结束了,二桃他们被命令就地休息两天。老妮朱老忠他们就进了莱阳城,他们要去看看高瞎子得死到底是什么样子。

15日下午,二桃与黑豆带领的区中队会合,区中队剩下了总共不到二十个人,副队长铜锁也牺牲了。怎么会这样呢?二桃有些吃惊,更多的是悲痛,那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不过胜利了,总归还是一件高兴的事。

老妮朱老忠回来了,他们找遍了莱阳城,看遍了敌人的尸首,也没找到高瞎子,有人说他自杀了,有人说他被击毙了,有人说他被解放军的炮火撕成了肉渣,死是肯定的了。

大伙听了都很高兴。部队休整了两日后开始撤离,二桃去37师战地医院看了三桃。三桃在37师战地医院做一位见习医生,37时战地医院正好有一部车要去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胶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就驻扎在东野,顺路,姊妹二人决定一起去看看在哪里读书的两个妹妹小四和小五。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就是开埠80余年已相当繁荣的烟台,中等学校还寥若晨星,而在牙山方圆百里的战火中,却已流动着一所享誉四方的抗日军政干部大学(简称抗大)。虽然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几更校名,由“抗大”,到“教导二团”,又到“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统称“胶东抗大”),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与“培养革命干部”的办学宗旨不变,从1940年4月创建,至1949年5月彻底迁走,近10年的风雨历程,为军队和地方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干部。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来到太行山区。是年冬,“抗大”总校也要迁太行上区,于是由何长工校长率一个留守大队迎接总校,一分校则由周纯全接任校长,率校部经冀南到了鲁南沂蒙山区。当时校部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贾若瑜任大队长,廖海光任政委。

这个时候,胶东经过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义”后,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由于急需军事干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胶东军政干校,校长由第五支队司令高锦纯兼任,12月,刘汉接替丁光任副校长。为迅速培养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干部,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山东纵队决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队到胶东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编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亦称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东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队在贾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领下,冲破重重封锁线,经鲁中开赴胶东,于当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远、掖县、莱阳边区的掖县三元村同胶东军政干校会合,两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对外是团长,不久接任校长)。“胶东抗大”隶属“抗大”第一分校,归胶东区党委领导,经短时间准备,6月1日正式开学。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转移到平度大泽山区,边战边学。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司令员指挥下的胶东主力军,打开牙山,当日下午,“胶东抗大”胜利到达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条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