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军团-与子同仇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与子同仇(1 / 2)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同。求贤以德,致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黄石公《三略》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板状的牛皮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一个甲片也没有,全身轻装。这和我们了解的当时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一般人认为是秦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或许,历史记录中的文字仅仅是一种渲染?那么,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秦军的最后归宿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也是秦灭亡的起点。秦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那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就随着帝国大厦的倒塌而灰飞烟灭。在大厦将倾的时候,秦军战斗过,但它的战斗力与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秦军最后的日子起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被征集去戍边的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起义军发展非常迅速,起义军领袖陈胜派遣将领周章率领几十万军队西入关中,一直攻到戏水(今陕西临潼)。在起义者即将踏进咸阳的时候,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的正规军,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而成的部队。在秦始皇下葬以后,规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没有完工,几十万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后。刻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一些陶片上的人名,就是他们曾经劳作的见证。

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时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这些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器,镇压反叛。问题在于,秦军的主力部队在哪里呢?

秦统一后,军队有过两次最大的集结。一次是在广西桂林附近一个叫严关的要塞,50万秦军曾从这里南下,与土著人作战。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

秦军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国的北疆。打败了匈奴骑兵以后,30万精锐并没有南撤,而是镇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动为什么异常缓慢。

保卫都城的任务只能托付给那支由囚犯临时组成的秦军。出人意料的是,这支军队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力。

章邯是秦军最后的军事天才,在秦末的大动荡中表现出色。他原本只是秦国的少府,负责管理宫廷日常开支及官营手工业的制造等事务,并不涉及军事作战。当秦军主力一支远在北方戍守长城而无法迅速返回,另一支则偏处南方无心北顾的时候,章邯临危受命,率领这支仓猝间由囚犯临时组织起来的秦军,投入到战斗中,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战绩。

他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击溃了周章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随后秦军又在章邯的率领下屡败陈胜军。在扑灭了陈胜起义军之后,又在定陶大破楚军,项羽的叔父项梁被杀。不久又攻杀齐王田儋,消灭了魏王魏咎等多股反秦势力,反秦最力的楚地几乎完全平定了,章邯所统率的刑徒军成为秦军的一支最有战斗力的主力军,满目疮痍的帝国似乎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个来自于楚地的贵族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叫项羽。

守卫长城的秦军主力在王离率领下缓慢南下,在今天河北省一个叫巨鹿的地方,最后的两支秦军终于会合了。王离军把赵王歇死死困在巨鹿城中,章邯军在外遥相呼应,赵军危在旦夕,北方即将平定。

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项羽带领楚军赶来援救。面对强大的秦军,为了鼓舞士气,项羽让士兵凿沉船只,砸破炊具,只携带三天口粮。项羽的楚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在楚人难以置信的勇气面前,几十万秦军在战场上倒下,大将苏角被杀,主将王离被俘,章邯率军救援又被楚军击败,被迫退走。

巨鹿一役,章邯所率的秦军主力虽为项羽所败,但是他手中仍掌握着秦军最后的20万精锐部队,与项羽等反秦军隔漳水相对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