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国师二
今晚喝酒喝多了,头晕晕的,码字也觉得头痛,不说废话了。
*
“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节选-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衡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也因为如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被刘彻采纳后。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江都易王刘非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汝南王。吴、楚七国反叛时,刘非十五岁,有勇有谋,上书天子,志愿领兵攻打吴国。景帝赐给他将军印,令其攻打吴国,吴国被击败后,第二年,改封为江都王,治理吴国原有的封地,因为有军功受赐天子的旌旗。孝武帝元光五年,匈奴大举入侵汉境为寇,刘非又上书志愿攻打匈奴,天子没有答应。刘非喜好使弄气力,建造宫殿,招纳各地豪杰侠士,十分骄纵。他在位二十六年,于元光四年(公元前129年)病逝。
我还有点纳闷,史书记载董仲舒是元朔四年被刘彻召回。不久,胶西王刘端矫纵无赖,数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孙弘便向刘彻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刘彻又把仲舒徙到胶西。
董仲舒笑了笑,对霍去病说道:“将军年纪轻轻就贵为冠军侯,来,老朽敬将军一杯!”
我摆了摆手,说道:“国师大人,此言差矣,你是三朝老臣,又是帝师,末将得以封侯,全靠主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另外,末将走了狗屎运。国师如此大礼,晚辈焉能承受?这酒应是末将代羽林全体将士敬国师一杯!”说完,我站起来,仰头一饮而尽。
刘彻微微的颔首,笑道:“去病啊!朕有时候,我还真觉你是一个睿智的成年男子。朕还真不敢相信你才十四岁的孩子,真是天纵奇才。上天对我刘彻不薄啊!”刘彻又微微侧过身,问道:“老师,你看呢?”
董仲舒点点头,道:“主上所言甚是,去病这孩子是天生的将才,百年难遇!”说完,脸色又有几分凝重,续道:“不过――,主上,有句话,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我汗!这老夫子竟然拍我的马屁,要不是我来自后世。还天生将才!晕倒,我不过是知道历史的走向,再比这时代的人多了两千多年的知识而已。
刘彻还是满脸笑容,道:“老师,这里就们君臣三人,有什么话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