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7.北方的天空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秦汉之际> 7.北方的天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北方的天空(1 / 2)

这是一个刚刚建立的帝国。

帝国的建立,意味着纷乱争雄的时代结束了。也就是说一强独大,当初争锋的六个王国被侵灭了,原来各个诸侯国王所享有的、篡夺到手的特权被剥夺了。他们把曾经占有的土地、利益、权利现在又以另一种形式交出来了。但是,他们并不是甘心情愿交出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清醒。特权一旦享有,就如同鸦片一样上瘾,就再也放不下。在他们的心里,总是抱有一种东山再起的复国心态,存有夺回失去的一切的心结。他们在等待着时机,在内心密谋着复辟他们的王位,重执他们的权杖。

因此,对于一个刚刚建立了政权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被颠覆的危险时刻存在,这些旧贵族与其曾经的利益享有者们,是帝国最大最直接的危险因素,他们的存在就是对帝国最直接的威胁,特别是当他们处在旧有的属地时,其危险性就不可估量,他们可能随时驱策并挟持着民众发动叛乱,从而破坏帝国的安宁,破坏人民生活的安定。

教化需要一个过程,融合需要更长的时间。对于民众来说,适应新的规则和秩序,并且能够自觉地一以贯之地遵守,这是比统一领土更为艰巨而长期的重任。

这一切都不会被帝国的创建者们所忽视,他们是务实的,更是清醒的。“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最现实又可行的消除隐患的治本之策。将他们迁出根基深厚的故地,置于关中,对他们进行改造,使他们汇入到帝国历史长河中去。

这些亡国的旧贵族,现在也如同当初战乱之时沦为战争难民的民众一样,被秦军强行迁徙到汉中地区,他们失去了特权所赋予的威仪,也就威风扫地了,显出了与平民百姓同样无奈无助无望的境地。或者说,他们感到更为难以承受。因为他们曾经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们没有经受过这样的窘迫与屈辱,所以他们的心里有着灾难般的崩溃感。

“她们的衣服是多么寒伧,她们的未来真令人担忧呵。”当两个快要长大成人的女儿从外面的集市买了些廉价的用品回来时,虞母禁不住暗自哀叹。

这是一个约有100多户村民的小村庄,房舍简陋。这些从各地迁徙而来的旧六国世族遗民们,就挤住在当地居民的小院里。他们是一些经历过亡国破家悲剧的受难者,他们曾经享有过高贵优雅的生活,现在也体验到另一阶层的生活苦难了吧,为什么不应该呢?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就是来自南方。这是从吴越之地迁来的虞氏家族,他们住在一家失去了男主人的农民家里。因为战争的原因,这家的儿子参加了军队,现在年老的祖母已经60多岁了,女主人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3个子女还幼小,他们耕种着自己的土地,也从当地的县治所那里领取一定量的配给物品。因为按照秦的法律,他们是军属,享有政府给予的一定的照顾。

虞公的一家就显得不同了,他们被迁送到这里,没有根基,富有的家产早被没收,只能靠着一点安置费暂时居住下来,他们现在面临的是做点什么才能尽力为家人挣得一碗饭吃。虞母愁云满面,但却又依然保持着贵族的高傲,只在心里暗暗叹息,表面却不动声色,毫无怨尤。

离开了南国的小桥流水美景,也看不到清丽秀美的山色雾岚。西北的风沙令他们感到晕晕地失去了方向感,沙尘与雨水,令他们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的忧伤。他们不由得想起已经消逝了的贵族的尊荣的生活……一种仇恨与忧愤相杂的情绪强烈地升起在他们的胸中,又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所谓政治就是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应对。更高明的政治智慧,就是对面临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预言,预先作出合乎发展逻辑的应对策略,迅速付诸实施,并且能够在适宜的时机及时出手预先予以化解和防范。

帝国的立国意旨是,生存在这块大陆上的原六国的人民和所有的民族,都是帝国的子民,他们都在帝国的法律保护之下,自由地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强求他们服从任何个人的意志。在这个帝国的境域之内,从此没有了领土之争,也没有国别之分,更不存在什么私人的特权。

这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这是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最终实现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战乱与流离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更光荣的时代和新的生活已渐次代之而兴起。

天下一统,帝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到处都是欣欣焕然的气象。

更多的人投入到帝国的建设热潮之中,此时根本就不考虑投资回报,他们只是以自己的热情为帝国的未来贡献力量,怀着为自己建设一个充满着美好画图的生活的激情,忘我劳作。帝国也适时地提出了具体而急切的建设目标:建造高速公路――秦驰道、秦直道;兴建疏通南北大陆运输的运河与新渠;拆除内地旧长城,打开藩篱;开放市场,让人民自由地交易;建设各地水利工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国防,修筑国防工程――万里长城;治理山川河流……那些曾经用作攻守基地的堡垒、城墙、护城河等如同疮痍般的战争设置,被一夜间夷为平地,恢复为沧海桑田般的面貌。人们望着这山川、河流和湛蓝的天空,顿感视野开阔,天地柔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