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热血-第四节 峄山伏击战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中华热血> 第四节 峄山伏击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节 峄山伏击战(1 / 2)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名诗《秋登宣城谢北楼》。这两水是指宛溪与句溪。句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

谢北楼是南齐诗人谢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

小野申二中尉,边远眺着宣城晚照中的山城美景,边饮着日本清酒。

他的第二大队,作为18师团的前锋,从广德县城出发,追击支那军二十三军,经十字镇二天半就攻占皖南名城宣城。

动作不可谓不迅速,战果不可谓不辉煌。除了在十字镇留下半个中队等候联队主力,三大队只减员了三十一人,基本可以说是齐装满员。

宣城之战的收官阶段虽然不够完美,在城西一个步兵班小规模的追击,遇到小股的抵抗,并战役了七人,二人重伤,四人轻伤。

这个步兵班因之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但这决对影响不了帝国军人高昂的斗志,当然更影响不了小野申二中尉战斗并获得胜利的信心。

联队这次的任务是占领宣城、宁国地区,向西向北压缩攻击支那军队,进而占有芜湖,从西面完成对南京的合围,以达到围歼南京支那守军,并占领南京的目的。

此次南京战役的发起,就是他们这些帝国青年军官,不顾国内那些不了解战场形势,散发就腐尸气息的高官们的阻拦,继“九一八”事变后为帝国为天皇陛下再次立下的巨大功勋。

南京的占领必将极大地削弱中国人对大日本帝国的抵抗,甚至能逼迫无能的中国政府投降。

如果中国人、中国政府不投降,继续这种无谓而可笑的抵抗,帝国军队,将会继续给予沉重的打击,直到其全部投降为止。

完全有效地控制芜湖、宣城、宁国一线,则即是对南京战役的西线总结。

据战报,小野龟甫旅团追击支那军第144师刚出广德就受阻于郎溪,正在激战中,而我的大队就已进至宣城,明日上午,将宣城周围肃清,待留守十字镇的半个中队归队,留守宣城,即可向芜湖进军。

时间终于来到了十二月七日。在这个时空里,也许人们都不会注意到这一天,但另一个时空里的人们,在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以后的抗战史,似乎就是在这一天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另一个时空里,今天的18师团前锋,在留下一个中队留守后,就向芜湖攻击前进了。并于十二月十日攻占芜湖,完成了南京会战的西线合围。

而在这个时空里因为宁国暂编103团差不多歼灭了日军小野龟甫左路第二大队第一中队,显示出一定的战力,使得18师团第二大队不能放心地向芜湖出击,转而决心巩固宣城,以待主力的到达。

这样国军二十三军得以巩固战线,并在后续援军的增援下,守住了芜湖、当涂线,保住了南京国军西线的退路。南京国军的主力得以保存。从而使得中国抗战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十二月七日清晨,清冷的阳光照上了宣城的城墙,也在照亮了原野。

刚吃过早饭的八班发现,一队日军出城向城西搜索前进。日军已到昨日的战场。日军的尸体已被日军收敛。伏在土沟田间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尸体。

八班长刘震声喊了一声。

“王东升向连里报告情况,其余,全体进入战位。”

日军约六十几人,呈散开队形搜索前进,队形很是严整。两组,各三个尖兵离开联队,前出约一百米。

日军尖兵过了最后一线田埂,又过了一线树木。日军散兵队形也过了田埂,但还未过那一线树木。

忽然前面枪声大作,还有几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日军散兵线,一顿,然后快速向前冲去。冲过挡住视线的一线树木时,枪声已停止了。

中队长秋山光一挥手,止住中队的前进,而两挺机枪已占据阵位,才一挥手,又一组尖兵向前,他们已看到两组尖兵倒地的位置。

他们并没有向那两组尖兵跑去,而是从另一侧向小山搜索前进,上了小山他们很快就占据了阵位,信号兵打旗语发出信号,可以前进。

秋山中队长一挥手,中队继续前进,两组卫生兵分头奔向那两组尖兵。

站上小山丘的秋山,看了一下小山上的十几个散兵坑,一时沉默不语。

这些散兵坑高低错落,不紧也不散,很得散兵坑挖掘要领。现在每个散兵坑除发现二粒弹壳和一个手榴弹拉索外什么也没有。

秋山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全攻击,并顺利撤退,不是训练有素,那是什么呢?

秋山有点奇怪,这支军队为什么昨天没有在宣城城内阻击帝国军队,而要在城外游击呢?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是这支部队兵有限。正想着,一个医护兵过来报告:

“报告,尖兵小组阵亡四人,重伤二人。重伤员需要送回城做手术。”

秋山一摆手,医护兵下去了。秋山叫过黑田军曹,命令他以三个战斗小组为前锋,对敌展开全力追击。秋山命令:

“不将这一小股敌军消灭干净,战斗就不会停止。”

秋山对自己的判深信不疑。秋山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傲慢判断,而不是仔细侦察,断送了自已和他的中队大部份士兵的生命,并且断送了整个南京会战聚歼中国精锐的大好时机。

这已是第三个山头了。秋山很高兴很到自己军队的行动迅速。

刚才前锋已看到中国军队的背影了,虽然没来得及开枪,那几个身影就晃到小山头后面去了,但他们知道追上中国军队的时候不会很久了。

中国军队缺少训练,营养也不行,身体远不如帝国军人强劲,在帝国军队面前想轻松地逃脱,那是白日做梦。

远处山岗忽然发出一线亮光,秋山的心像被谁揪了一下似的。暗叫不好,耳朵就听到了爆豆一样的枪声,三个前锋小组一下被扫倒了。

中队散兵线虽然立刻卧倒,与敌展开对射,但地形对中队太不利了。必须退下来,再组织进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