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盖古之巫书”,鲁迅先生从充满好奇心的少年时代起,就对《山海经》爱不释手,在成年以后,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然而时过境迁,随着考古界的一系列新发现,以及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曾经被视为荒诞不经的上古奇书。经过多年的研读,以及不断从各种破译《山海经》的书籍获得启发,我终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山海经》是对一个我们人类并不知晓的但是确实存在于地球之上的一个未知世界的追忆性描述。《山海经》中的确有一些奇怪的动物已经被我们发现了,比如“玄龟”,这是一只鹰头龟身的奇怪动物。有些隐居的稀有动物以及一些与世隔绝的人类平时躲藏在深处,当环境气候骤变、地震突发、冷热气流激荡时,它们就会逃出来。遇此奇异现象,古人就会直观的做出一些描述,比如:见则其邑大旱;是能动天地之气;出入必飘风暴雨;见则其邑有雹。古人能把奇异动物与奇异人种的出现与自然界的灾变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些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遗憾的是,古人没能进一步并阐明这些事件的先后因果关系,只是直观描述,就往往给后人一种误解,认为是某某动物或某某奇人的出现给自然界带来了相应的灾难。若纠正古人的描述不清,并以古语科学的阐述之,则为:有奇人,亦有奇兽,皆穴居。其穴或处深山之岩洞,或处地下之岩洞,自给自生,与世隔绝。遇有地震及寒热骤变,其穴因处地气升降之孔道,故先于地表而受之,则避而离其穴,灾过则复返其穴。世人以为奇,记之以应灾祥。可见,是先有自然灾变,然后才有逃跑出来的奇人奇兽的出现。可以分析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先是某一个大陆板块出现整体地震或者说是整体下沉,然后势必是席卷全球的大洪水。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变足以让隐居在地球深处的未知文明出逃到地球表面上来,洪水退去后不久,地球表面一度灿烂的古代文明便逐渐消失了。可以确信,未知文明人种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返回到那个未知世界了。留给我们地表人类的,只是对古代文明遗迹的惊诧与疑惑,以及诸如象《山海经》这类残缺不全、偏离原貌、匪夷所思的古代文献。如果以一个虚拟的宇宙旁观者用半中国古文来对文明起伏现象做一概括,应该是这样记述:盖有智能生命之星球表面,往往蛮荒愚昧。或有洪水之大者,见则文明骤起。洪水退则文明亦退,罕有能复苏者。然亦有例外,乃人类尔。
《山海经》本来还有地理图,名叫《山海图经》,只可惜现已失落。晋代学者郭璞曾见过此图,称“图亦作牛形”。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据此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山海经》所描述的位置。随便到一个大一点的书店,就可以买到一片用塑料压制的立体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版图似一只雄鸡,而在雄鸡的腹部则是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雄鸡的尾部是帕米尔高原。仔细端详连接在一起的两大高原,恰似一幅牛形或鹿形图案。牛颈处为乔戈里峰及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牛头为帕米尔高原,牛角更似鹿角,为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和天山山脉,牛的后腿为横断山脉,牛尾巴为大巴山脉和秦岭,黄河长江皆从牛尾部发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显然并不是在地球表面上的这两个高原。我下面的结论恐怕是石破天惊的,地表人类中的地理学家们也一定难以很快接受这种观点,那就是《山海经》所描绘的地区就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地表十公里以下。为简单起见,我把这两个高原合称为牛形高原,或只称为青藏高原。在上古神话中有“天地浑如鸡子”的记载,这个“鸡”就是中国雄鸡形状的版图,这个“子”就是牛形高原,“天地”就是牛形高原之下的地下空间。
恐怕所有的关于《山海经》的研究文章都没有足够重视对《山海经》地形的分析归纳,这可能是因为《山海经》看起来过于荒诞不经,文辞过于古奥。但是我有幸分析出了这样一些规律。首先,《山海经》地形的分布有内外圈之别。内圈为海内经和山经,它们都包括东西南北经和中经。具体为:海内北经,海内南经,海内东经,海内西经,位于中心的海内经;北山经,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位于中心的中山经。外圈为海外经和大荒经,它们都不包括中经。具体为:海外北经,海外南经,海外东经,海外西经;大荒北经,大荒南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其次,被牛形高原所覆盖的这个地下空间,本应该是漆黑一片的。倘若某个未知文明想利用这里来繁衍生息的话,构筑照明系统就是必须的。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构筑照明系统的最优方案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他们肯定要充分利用巨大的半球形岩石天盖来架设吊灯照明系统。对于半球形岩石天盖的中央部分,由于这里太高,一方面架设吊灯困难太大,另一方面即使真的实现了吊灯的悬挂,灯光的强度也难以普照大地,这是因为地下空间的范围实在太大了。因此唯一一个节省人力、物力及能源的方案就是在半球形岩石天盖的边缘地带架设吊灯照明系统。这里高度有限,空间狭小,建造时易于操作,使用起来节省能源。按照这样的分析,我们惊异而有趣的发现,《山海经》正合此意。我们当然要把《山海经》中所有关于对日月的描述当成是对人工照明灯的记载。按此推理,内圈的海内经和山经应该没有对日月的记载,事实基本如此。
2看这篇破译《山海经》和《易经》,了解下那时的文明到底是怎样的。
只是在西山经有个例外。然而正是这个唯一的例外,更加证明了我的判断。西山经必然是位于牛形高原的西部之下,这里有一个狭长的高原地带,正是牛颈之处,为帕米尔高原至乔戈里峰一带。牛颈下面的空间必然象一个狭长的巨大走廊。在这个狭长走廊的侧壁上架设照明系统应该是最好不过了。这就是为什么诸山经都无关于日月的记载,而唯独西山经有关于日的记载的原因。倘若在狭长走廊的侧壁再装上巨大的反光镜,亮度一定会明显提高。恰恰西山经正好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而且是整部《山海经》中唯一一处记载着日之反景的地方。特摘出原文: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在大荒西经虽然没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但却有这样的记载: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说明在西部狭长地带的大荒西经之处,两侧崖壁装有反光镜子,使得立在中间的物体没有影子。为了抵消声音在两侧崖壁之间来回反射造成的噪音污染,在两侧崖壁还装饰了能明显吸收声音的材料,使得即使大声呼喊也没有回音。在外圈的海外经和大荒经中,每经都有关于日的记载。可以说,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凡有日月之处,皆是天穹下垂之地。日月之灯悬挂在天穹崖壁上。在西部狭长走廊的天穹崖壁上,还有大镜子主司日之反景。
在《山海经》的西部,即西山经、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照明系统的易于架设,上下攀缘的便利,使得这里成为适于聚居的文明中心。在西山经,有天帝之山,皇人之山,有天地鬼神是食是飨的密山,有帝之平圃,帝之下都,西王母所居的玉山,白帝少昊所居的长留之山,有轩辕之丘,帝江所居的天山。在海外西经,有形天与帝至此争神的常羊之山,有群巫所从上下的登葆山,有轩辕之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的肃慎之国。在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女娲之肠,西周之国,王母之山,轩辕之台,颛顼之池,有成汤伐夏桀之章山。
在《山海经》里提到了捕鱼。这是一种较为朴素原始的生活方式。也正因其朴素原始,在所有西经里,即高级文明聚居地,都没有捕鱼的记载。记载着捕鱼的,只有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为什么只在南方捕鱼,而在其它地方不捕鱼,除了高级文明不屑于此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有,这与气候条件有关。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可看到,北方寒冷而多大风,南方温暖而风小,这使得南方适合于在海上捕鱼作业。唯一例外的是,在大荒北经中有食鱼的记载,但没有捕鱼的记载。可能其所食之鱼是从南方运载过来的。
接下来又免不了要谈到以太风了。以接近光速穿入地球内部的以太风,在固体地球内部只受到很小的阻碍。当以太风到达青藏高原之下时,就受到这里的空气的强烈阻碍,反过来同时形成了空气流动,即产生了风。这个因北来的以太风所形成的自然风,必然是从北向南吹,且速度逐渐减小。因此就形成了北部风大,南部风小的局面。又因为以太风所产生的温度下降效应(详见《以太初想》一文),使得北方寒冷而南方温暖。而对于西部牛颈处一带,因其走廊式的狭长的地理环境,就更容易形成连贯而速度不减的自然风。所有这些对风向与风速,以及温度分布的推断,都在《山海经》中被确凿无疑的证明了。在海外北经中这样记载着: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先不论烛阴为何种机器设备,单从这段描述就可看出,这里有冬夏的季节性变化,且冬夏皆有风,是风产生了冬夏,其风力自然非同小可。在大荒北经中这样记载着: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可见这里多风多雨。在大荒西经则这样记载着: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可见这里有风。在大荒西经还有这样的记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一方面说明风从北方吹来,另一方面说明可能这风夹带着大量水汽,凝结在两侧与顶部的崖壁而形成较大的水流沿崖壁流下。在西山经有这样的记载: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可见这里多风多雨。另外,在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也皆有关于风的简单记载,这恐怕是因为山地容易使地下以太风与两山之间的空气接触的缘故。东山经没有关于风的记载,只记载着多大旱,可见由于缺风,这里极其干燥。之所以缺风,是因为其东部崖壁的外侧是地表空气,以太风难以吹拂到地下空间的东部。总之,在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西山经都有明显详细的风的记载,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有简单的风的记载,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则有不太明确的风的记载,其余诸经则完全没有风的记载。记载有雪的,只有北山经的四处。分别是: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记载有冰的,只有海内北经的一处,为: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
冰夷人面,乘两龙。从唯独在北山经和海内北经有关于雪和冰的记载来看,北方确实是寒冷的。
3看这篇破译《山海经》和《易经》,了解下那时的文明到底是怎样的。
前面讨论过,在西部狭长地带,是高级文明聚居地。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可以推断这里应该有人类迄今所知的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和核武器装备。在大荒西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如果仅仅把这里的“射”当作是射弓箭的射,就显得很不合情理。地下空间很广大,而弓箭的射程又很有限,怎么能说成是都不敢向北射呢?即使偷偷射了一只箭,又有谁能知道呢?显然,必定存在一种全天候监控设施,监视着一切向北发射的导弹。在《山海经》中所说的射,必然是指导弹的发射,而不是什么弓箭的发射。而轩辕之台,就应该理解为一处装备有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军事基地。这样的理解才是最合乎情理的。在海外西经也有类似记载: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轩辕之台与轩辕之丘名称相似,参照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中的描述,还可以发现其它几处相似的地方。两经中都有关于一臂国(或一臂民)、丈夫国、女子国、女丑、不寿者八百岁的描述。我认为,这些奇特却又相似的描写,都与核实验基地有关。众所周知,进行核实验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放射性泄露和核废料污染,这些都将使人体产生残疾,也会影响到人体的生殖系统,因此出现一臂国(或一臂民),以及丈夫国和女子国就不足为奇。受放射性照射也会产生面貌丑陋者,即为女丑。在海外西经中这样记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可以解释为,一些女子,在刚出生时就严重的受到了象十个太阳一样的射线照射,因此面貌丑陋,大部分都夭折了,幸存下来的,只好终生面带残疾。至于其不寿者八百岁,则与地下空间的时间变慢有关,而且在西部狭长地带,以太风速度最快,故时间也最慢,相对寿命能达到八百岁以上。在海外西经中有“群巫所从上下”的记载,在大荒西经中有“十巫从此升降”的记载,可见这里的地形是极有利于上下攀缘的,攀缘的目的,大概是采摘稀有草药以医治核污染病吧。这么重要的核军事基地,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政变之时,夺权者必先争夺此处以掌握先机。在大荒西经中有“禹攻共工国山”,有“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在海外西经中有“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在海外西经中还有记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意思是说,有一个导弹发射架,若想夺取政权,讨伐帝王,就必须先夺取此地,然后利用此发射架发射导弹来摧毁敌人。在西山经中则记载了核原料的出产地“密山”,其中一段为: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意思为,这种核原料一旦被引发,就会放射强大射线,无论天下之至刚、天下之至柔,都会被摧毁。天地间的各类人种部族,都以此为能源供给。高级文明的人种部族若装备了这种核武器,就会抵御各种不祥的攻击。我还有一个推断,那就是在洪水之前叫海外西经,在洪水之后则叫大荒西经。因为洪水过后,部分人种部族暂时失去了先进的生活方式,被迫以原始的耕种来获取食物。在大荒西经中记载着: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始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