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在颛顼时期,人族所实际统治的地盘,也扩大了不少。后世《史记》“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更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实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
第二位帝喾,是颛顼的族侄,其十五岁起,便在颛顼的辅导和帮助之下,产于颛顼治理天下。三十岁得禅让、都于亳。
这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帝喾在位期间严以律己,乃实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第三位唐尧――即后世尧舜禹汤中的尧帝。其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不是很完善,百姓经常耽误农时,因此尧就祖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令羲、和两族掌天文,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测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太阳一周期为一年,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这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历法,奠定了我国农历的基础)。
尧当政之后,其生活依然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并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唐尧,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甚至!为了方便边远之人,言得通达。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
尧执政之时,虽然建立有统治机构,但却始终都很简陋,松散。更多的,则依靠于德制,民心。直到这唐尧,在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终于,正式,完整的,开始建立起了真正的,“国”的,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中华,目前所发现的,乃是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至于没发现的或是被他人销毁的……)
第四位是舜,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父亲为盲而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
而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这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以至于在这舜二十岁时,他的名气就很大了。可谓是孝德洪荒。
过了十年,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
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舜执政以后,乃实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行动,一派励精图治之象:新修历法,祭祀先圣。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着实的,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这洪荒人族,到了舜之时,即乃已然的,形成一较为完整的社会体系。所谓中华文明五千年,但这完整,完备的文明,是突然的就从天而降的吗!
――――――――――――――――――――――
有头无脑,要之何用。有父不亲反甘外犬,禽兽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