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人共同生活的时候,这就要求大家必须抑制自己,要维护一个基本的准则,那就是大小便入池,不能因此给别人身体带来危害。因此,每一个父亲母亲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不得不训练孩子的这一行为。而孩子呢,因为小时候的习惯,总是做不到。那么小的孩子,讲道理是不能战胜习惯的。于是父母就采用了奖劢和惩罚的方式:孩子做到了,就给赞扬,做不到,拉裤子里了,拉厕所外面了,轻则一顿训斥,重则一顿打骂。训斥和打骂,直接给孩子的精神和肉体下带来了紧张和痛苦。有的父母理智一些,惩罚时候有一定的度,而有的就感情色彩重一些,可能就过了头。孩子的承受力是有限这,这种痛苦来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来到。孩子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这种强烈的刺激,与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不相适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形成了,可精神上的痛苦记忆也形成了。遇到在上厕所时,痛苦的经历让他学会忍耐,保护良好的习惯。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大便这个形象,以及与此有关的形象,就成了能唤醒他痛苦记忆的形象。看到大便就紧张,痛苦,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这一形象唤醒的是负面的情感,也就成了审丑的对象。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形象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一个矛盾的两同,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这一形象唤醒的是他曾经有过的多次的痛苦的记忆,那么它就成了一个丑的对象。
相反,如果这一形象的另一面,唤醒的是他快乐的一面的记忆,那么这个形象就成了美的对象。
如果这个形象在他的生活中,既没有痛苦的记忆,也没有快乐的记忆,那么他就会对这个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实际的情况,会比我们说的更复杂一些,因为人的形象思维遵从着自由联想规律,它并不要这个形象的直接出现,只有与此有关联的一点出现,就可能引起人的联想,唤醒这份记忆。
如并不要看大便,只要闻着臭味,就让人生气,并不要闻臭味,只要看到屁股的形象,就让人不快,并不要看屁股,只要看到一条短裤,就觉得受到侮辱,并不要看到短裤,商店时的卫生纸就能引起人的联想。并不要看到卫生低,一只苍蝇就让人烦乱……
这中间,使用的方式是象征的手法。通过联想的方式,从主体逐渐到了与从有关的事物。
感情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