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有种错觉,以为佛道是遁入空门,而又把空理解成什么也没有,于是就产生了恐惧:一个人在那种漆黑的,空洞无物的地方,那不是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这是世俗人眼中的道,并非胜义谛中的道。
又有一班人,认为禅者抛弃人伦,厌恶性循环人生,是没有真情的冷血动物,是狂悖无理,发疯发狂的家伙。
这又是一种错觉悟。禅者不是这样的。是这样的是庙宇里的泥巴塑像,它们才冷冰无情,麻木不仁,厌弃人生,憎恶生活,冷酷无情。
那么,禅者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搞清了这个问题,一则弄明白了什么是空,二则排除了一般人对遁入空门的恐惧。
禅者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美好的,让人愉快的,值得珍惜的,常变常新,真切明净,充满魅力的。
不错的,禅者认为世界的构成是由于物内部的力,一种紧张的状态,也就是人和生命生灵的欲望――心念而产生的。这种心念经过无数劫的观想,一遍又一遍的幻想,终于外化为有形的相。,从其本来未有追寻刚无的变化不定的本质来说,它有空的本性。生必有死,成必有坏,聚必有散,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改变。
有形有相的世界,没有能让我们执着不放的永远不变的本质,所以禅者认为,相即非有,但欲望、心念,这咱物内的力不论是以紧张的状态存在,还是又化为一种新的形相,你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说有说无者,是拘泥于自身的感官,把能感觉到的叫做有,把感觉悟不到的叫做无。而且认为,有和无相对。有和无对立。这就产生了断见。比如能看到别人的形相,身高,样子,就说这是有。人死了,肉体变成骨头了,骨头最后也碎化为尘土了,就说这是无。其实只要做一个精确的实践,把人死的过程,即肉体分解的过程,象化学实验室做实验一样,做出来,并将这些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变化后的物质收集起来,再加以称量,就会证明,构成人体的东西,没有因为生而多一些,也没有因为死而变少了一些。未生之时,它们就一直存地,死了之后,它们也同样存在。生是生化反应,死也是生化反应,反应过程的方向,是因为力的大小。而这些反应过程的作用,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了角事物的这种本质,万物的生长成衰,皆因一个欲念,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意志而生长成衰,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缘。有缘则成,缘成有份,缘飞翔则灭。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